close
工作室成立宗旨:推動社區文化歷史的認識與創造,營造社區之美;帶動社區關懷,凝聚社區意識,促進社會進步;提倡多元化的社區活動,以開放參與、美質環境為願景。
社區簡史:
台北市齊東街--「齊東古道」,為源自清初台北大加臘堡地區通往基隆的古道;
260年以上的老街,實為台北盆地東西向聯絡道路中的一段,與台北最早的道路:八德路相連,此東西向聯絡道路自艋舺啟程,經城內,越東門,至莿仔埒(齊東街一帶古地名)、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由於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因此成為盆地運送米糧至河港的「米道」。清領時期周氏家族開發本區域,齊東街一帶位在當時「三板橋莊」內;日據時代,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總督府更改地方官志,劃分齊東街一帶為「幸町」,當時除少部份散村聚落之外,地景多為水田;至大正十一年,台灣總督府頒佈了「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遂在日據晚期造就了齊東街一帶特殊的日式宿舍群落。
迄今猶存的齊東街53巷4、6、8、10號與濟南路二段25、27號等日式房舍,經台北市文化局邀集相關單位、專家學者、社區居民與文史工作者進行數次現地會勘,結論確認本區日式建築群落明顯、形式樣貌完整,極具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價值,建議對此區域成立專案,俾利找到再利用的共同基礎,不宜單棟建築個案處理;同時增加專案小組成員,並考量以整體街廓規劃建築物之保存方式辦理。
齊東社區所在街景特色及紋理,實由齊東街這條跨越清領、日治到光復後的古街道而來;不僅是日式宿舍群落,街角巷弄內尚留存磚仔厝、二層木造建築、凸緣窗現代建築、倉庫區轉化為公務住宅及廳舍、光復早期國營單位員工宿舍建築、防空洞,以及間雜其間的多棵大樹及綠蔭,更特殊的是,蜿蜒有致的街道尺度、景隨步移的體驗--這些在在都與齊東街這條主脈相輝映。然而,從日式宿舍保衛戰開始,也可窺知都市開發在本區域的壓力和危機,若未加以適當管制,齊東社區深涵人文歷史特色和宜人的住居環境品質,可能遭到破壞而逐漸泯失。
為使齊東社區的集體風貌記憶不致於流失,並期待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過程,以齊東街「齊東古道」來串連、擴散各歷史景點,再現歷史風采來點燃市民參與度,促成社區發展的未來願景形成共識,取得地方發展角色的適當定位,爰提案:齊東社區「齊東古道文史風貌社區營造計畫」。
社區內具有代表性的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
一、亙古的「米道」遺蹟︰
齊東街的歷史在於這條路的本身就是歷史,其實在街道地貌上至今已有260年以上的老街,更是為台北盆地東西向聯絡道路,為自艋舺啟程,經城內,越東門,至莿仔埒(齊東街一帶古地名)、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由於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因此成為盆地運送米糧至河港的「米道」。以日治時期,台灣博物館等地圖,以及各類實測圖覆按之即可明證。而關鍵的是,當今街道與日治至今都市發展紋理對照,赫然發現該米道於台北市轄內留存至今未嘗消失的軌跡祇餘二個段落,齊東街弧狀街道即是其中最明顯的段落,雖僅長450公尺、寬6米,成了一條忠孝東路與金山南路高架橋交接處的單行道,但由此形成台北市難得一條跨越清朝、日治、光復以後的古街道系統,乃至於今,建物座向、街道尺度、地權分割也因而獨樹一格,而齊東公園更位於街道中心。
二、「七間厝」的傳說:
對本區街廓內建築與景觀進行掃瞄,總體印象:這裡是可遊可觀可居的地方。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座落齊東街上及巷內有多棟深具價值的老建築,如位於齊東街口,在地人稱之為「七間仔」或「七間厝」,即指在齊東街起家的七間磚仔二層樓厝,現已消失,但隔壁仍存有三間老磚仔厝可供憑弔;又如位於齊東街82巷內,有棟估計約有90年屋齡的二層木造建築現仍有人居住。
接近齊東街中央有棟現代二層樓建築,呼應台灣濕熱氣候,採凸緣窗、陽台、遮陽板等面板建築形式,大面開窗俐落簡潔,更為了因應前後幾戶住家的進出、地權分割整併需要,於82巷有兩個出入口並列,另一出入口則開在側邊。這棟建築的規劃設計既善於擷取現代住宅語彙,又敏於因應台灣風土、環境要求,是值得討論的住宅案例。
三、齊東公園之樹---「肯式蒲桃樹」:
街頭停車場旁樹立一棵老榕樹,樹齡至少70餘年,樹形奇特,已列入市政府保護老樹之列。齊東街53巷交角處即為三角形的齊東公園,是本區重要綠地空間,公園內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即是二十六棵「肯式蒲桃樹」,而位於齊東公園南緣及東緣有為數十餘棟的日式宿舍群落,建物形制是獨棟木構建築,屬於日治時期高等官員宿舍,光復後則為高階將領、文官及公營單位主管、職員的居住地。目前多棟房舍雖因久無人住而呈荒廢閒置狀態,但內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官舍的建築特色,建築與樹木又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外部空間整體仍維持庭院式官舍建築群樣貌,庭院的樹木群又和齊東公園「肯式蒲桃樹」植栽融接成面狀綠蔭。
四、都市的肺,綠色深呼吸:
齊東街53巷更有潛力被規劃成公園巷或遊戲巷,透過綠蔭的滲透融接,目前及未來的齊東公園和日式宿舍群落,彼此具有守護關係:齊東公園守護著日式宿舍群落為綠意所包被,日式宿舍群落守護著齊東公園繼續扮演「綠的深呼吸」角色。
五、閒置空間再利用︰「微笑的街道.幸福的滋味」:
齊東街為本區主要街道,且是形成本區其他街巷蜿蜒有致的依循主脈,呈弧狀路線,而與齊東街平行其他街巷也拉出弧線,若從高處鳥瞰,街廓中貫穿三條從西南往東北平行的街道弧線(大可稱為微笑弧線)。路寬、路長皆不大,從街頭卻無法看到街尾,步行街巷內,隨著腳步調整視線,景觀參差掩映、步步不同,台灣老聚落防禦功能所衍生的景隨境轉在此重現。更可貴的是,從夜幕低垂到清晨時分,本區域內幾乎車聲無聞,寧靜極了。如果社區的樹蔭、鳥鳴再多一點,停車規劃有秩序一點,美質環境的認同更深入一點,本區確實具有角落美化.友善環境的營造潛力和魅力,難怪有人已將位於幸福里的本區以「微笑的街道.幸福的滋味」並舉稱許之。
六、民眾參與的現狀︰以「肯式蒲桃」為在地市民團體發聲: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齊東文史工作室成立,宣告在地自主性社區團體的萌芽,進而於該年年底主動提出古蹟與歷史建築申請鑑定案,為保護歷史文化建築而大聲疾呼。本案實來自齊東文史工作室之努力促成,讓日式房舍建築群落的保存課題被推上檯面。近年來,居民有感於華山整體區域被片狀規劃,而為考量整體列入考量,因此更恢弘的成立「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協會指出針對日式房舍保存皆屬於單點式指定,而較無法全面照顧週邊景觀環境,也無法從促發古蹟或歷史建築所在社區以保存議題為社區營造的焦點。為了凝聚共識,規劃一系列與市民相關,與社區居民互動,與國際人士接軌的活動,「肯式蒲桃節」逐漸成為社區居民意願很高的活動。但是,「肯式蒲桃」因為落果嚴重,造成社區地面污染,有居民建議砍除,因此,我們希望藉由「肯式蒲桃樹」的生態與歷史故事,讓社區居民瞭解齊東街的故事,也藉助齊東街的肯式蒲桃,加強我們生態意識與環保觀念,我們希望能藉此機會提出與社區大樹共存共榮的想法,改變少部份人士想法,不要任意砍伐老樹。
因為有華山在地市民團體作為軸心,既是由點到面的力量不可忽略,而透過最近媒體的強力支持,使我們有勇氣繼續做下去。我們活動的成功,可激勵台北市社區營造方向從歷史文化保存出發,再深化社區環境改造,以文化、生態、環保提共識民興趣,加深文化尺度,也讓文化意義的廣度加強,這既是一項挑戰,其成就更值得期待。
社區簡史:
台北市齊東街--「齊東古道」,為源自清初台北大加臘堡地區通往基隆的古道;
260年以上的老街,實為台北盆地東西向聯絡道路中的一段,與台北最早的道路:八德路相連,此東西向聯絡道路自艋舺啟程,經城內,越東門,至莿仔埒(齊東街一帶古地名)、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由於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因此成為盆地運送米糧至河港的「米道」。清領時期周氏家族開發本區域,齊東街一帶位在當時「三板橋莊」內;日據時代,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總督府更改地方官志,劃分齊東街一帶為「幸町」,當時除少部份散村聚落之外,地景多為水田;至大正十一年,台灣總督府頒佈了「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遂在日據晚期造就了齊東街一帶特殊的日式宿舍群落。
迄今猶存的齊東街53巷4、6、8、10號與濟南路二段25、27號等日式房舍,經台北市文化局邀集相關單位、專家學者、社區居民與文史工作者進行數次現地會勘,結論確認本區日式建築群落明顯、形式樣貌完整,極具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價值,建議對此區域成立專案,俾利找到再利用的共同基礎,不宜單棟建築個案處理;同時增加專案小組成員,並考量以整體街廓規劃建築物之保存方式辦理。
齊東社區所在街景特色及紋理,實由齊東街這條跨越清領、日治到光復後的古街道而來;不僅是日式宿舍群落,街角巷弄內尚留存磚仔厝、二層木造建築、凸緣窗現代建築、倉庫區轉化為公務住宅及廳舍、光復早期國營單位員工宿舍建築、防空洞,以及間雜其間的多棵大樹及綠蔭,更特殊的是,蜿蜒有致的街道尺度、景隨步移的體驗--這些在在都與齊東街這條主脈相輝映。然而,從日式宿舍保衛戰開始,也可窺知都市開發在本區域的壓力和危機,若未加以適當管制,齊東社區深涵人文歷史特色和宜人的住居環境品質,可能遭到破壞而逐漸泯失。
為使齊東社區的集體風貌記憶不致於流失,並期待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過程,以齊東街「齊東古道」來串連、擴散各歷史景點,再現歷史風采來點燃市民參與度,促成社區發展的未來願景形成共識,取得地方發展角色的適當定位,爰提案:齊東社區「齊東古道文史風貌社區營造計畫」。
社區內具有代表性的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
一、亙古的「米道」遺蹟︰
齊東街的歷史在於這條路的本身就是歷史,其實在街道地貌上至今已有260年以上的老街,更是為台北盆地東西向聯絡道路,為自艋舺啟程,經城內,越東門,至莿仔埒(齊東街一帶古地名)、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由於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因此成為盆地運送米糧至河港的「米道」。以日治時期,台灣博物館等地圖,以及各類實測圖覆按之即可明證。而關鍵的是,當今街道與日治至今都市發展紋理對照,赫然發現該米道於台北市轄內留存至今未嘗消失的軌跡祇餘二個段落,齊東街弧狀街道即是其中最明顯的段落,雖僅長450公尺、寬6米,成了一條忠孝東路與金山南路高架橋交接處的單行道,但由此形成台北市難得一條跨越清朝、日治、光復以後的古街道系統,乃至於今,建物座向、街道尺度、地權分割也因而獨樹一格,而齊東公園更位於街道中心。
二、「七間厝」的傳說:
對本區街廓內建築與景觀進行掃瞄,總體印象:這裡是可遊可觀可居的地方。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座落齊東街上及巷內有多棟深具價值的老建築,如位於齊東街口,在地人稱之為「七間仔」或「七間厝」,即指在齊東街起家的七間磚仔二層樓厝,現已消失,但隔壁仍存有三間老磚仔厝可供憑弔;又如位於齊東街82巷內,有棟估計約有90年屋齡的二層木造建築現仍有人居住。
接近齊東街中央有棟現代二層樓建築,呼應台灣濕熱氣候,採凸緣窗、陽台、遮陽板等面板建築形式,大面開窗俐落簡潔,更為了因應前後幾戶住家的進出、地權分割整併需要,於82巷有兩個出入口並列,另一出入口則開在側邊。這棟建築的規劃設計既善於擷取現代住宅語彙,又敏於因應台灣風土、環境要求,是值得討論的住宅案例。
三、齊東公園之樹---「肯式蒲桃樹」:
街頭停車場旁樹立一棵老榕樹,樹齡至少70餘年,樹形奇特,已列入市政府保護老樹之列。齊東街53巷交角處即為三角形的齊東公園,是本區重要綠地空間,公園內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即是二十六棵「肯式蒲桃樹」,而位於齊東公園南緣及東緣有為數十餘棟的日式宿舍群落,建物形制是獨棟木構建築,屬於日治時期高等官員宿舍,光復後則為高階將領、文官及公營單位主管、職員的居住地。目前多棟房舍雖因久無人住而呈荒廢閒置狀態,但內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官舍的建築特色,建築與樹木又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外部空間整體仍維持庭院式官舍建築群樣貌,庭院的樹木群又和齊東公園「肯式蒲桃樹」植栽融接成面狀綠蔭。
四、都市的肺,綠色深呼吸:
齊東街53巷更有潛力被規劃成公園巷或遊戲巷,透過綠蔭的滲透融接,目前及未來的齊東公園和日式宿舍群落,彼此具有守護關係:齊東公園守護著日式宿舍群落為綠意所包被,日式宿舍群落守護著齊東公園繼續扮演「綠的深呼吸」角色。
五、閒置空間再利用︰「微笑的街道.幸福的滋味」:
齊東街為本區主要街道,且是形成本區其他街巷蜿蜒有致的依循主脈,呈弧狀路線,而與齊東街平行其他街巷也拉出弧線,若從高處鳥瞰,街廓中貫穿三條從西南往東北平行的街道弧線(大可稱為微笑弧線)。路寬、路長皆不大,從街頭卻無法看到街尾,步行街巷內,隨著腳步調整視線,景觀參差掩映、步步不同,台灣老聚落防禦功能所衍生的景隨境轉在此重現。更可貴的是,從夜幕低垂到清晨時分,本區域內幾乎車聲無聞,寧靜極了。如果社區的樹蔭、鳥鳴再多一點,停車規劃有秩序一點,美質環境的認同更深入一點,本區確實具有角落美化.友善環境的營造潛力和魅力,難怪有人已將位於幸福里的本區以「微笑的街道.幸福的滋味」並舉稱許之。
六、民眾參與的現狀︰以「肯式蒲桃」為在地市民團體發聲: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齊東文史工作室成立,宣告在地自主性社區團體的萌芽,進而於該年年底主動提出古蹟與歷史建築申請鑑定案,為保護歷史文化建築而大聲疾呼。本案實來自齊東文史工作室之努力促成,讓日式房舍建築群落的保存課題被推上檯面。近年來,居民有感於華山整體區域被片狀規劃,而為考量整體列入考量,因此更恢弘的成立「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協會指出針對日式房舍保存皆屬於單點式指定,而較無法全面照顧週邊景觀環境,也無法從促發古蹟或歷史建築所在社區以保存議題為社區營造的焦點。為了凝聚共識,規劃一系列與市民相關,與社區居民互動,與國際人士接軌的活動,「肯式蒲桃節」逐漸成為社區居民意願很高的活動。但是,「肯式蒲桃」因為落果嚴重,造成社區地面污染,有居民建議砍除,因此,我們希望藉由「肯式蒲桃樹」的生態與歷史故事,讓社區居民瞭解齊東街的故事,也藉助齊東街的肯式蒲桃,加強我們生態意識與環保觀念,我們希望能藉此機會提出與社區大樹共存共榮的想法,改變少部份人士想法,不要任意砍伐老樹。
因為有華山在地市民團體作為軸心,既是由點到面的力量不可忽略,而透過最近媒體的強力支持,使我們有勇氣繼續做下去。我們活動的成功,可激勵台北市社區營造方向從歷史文化保存出發,再深化社區環境改造,以文化、生態、環保提共識民興趣,加深文化尺度,也讓文化意義的廣度加強,這既是一項挑戰,其成就更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