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doodle介紹: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Fall of the Berlin Wall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東德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柏林圍牆約155公里長,約3至4公尺高。於1961年開始建造,一開始以鐵絲網為材料,後才被換成更為堅固耐久的磚牆。
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為了隔絕東德人民投向西德,於是沿著邊界在己方的領土上建立圍牆,將西柏林整個包圍起來。柏林圍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德重歸統一。
目前分類:GoogleLogo (12)
- Nov 09 Mon 2009 14:54
[Google Logo]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Fall of the Berlin Wall
- Nov 09 Mon 2009 14:54
[Google Logo]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Fall of the Berlin Wall
Google doodle介紹: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Fall of the Berlin Wall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東德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柏林圍牆約155公里長,約3至4公尺高。於1961年開始建造,一開始以鐵絲網為材料,後才被換成更為堅固耐久的磚牆。
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為了隔絕東德人民投向西德,於是沿著邊界在己方的領土上建立圍牆,將西柏林整個包圍起來。柏林圍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德重歸統一。
- Nov 04 Wed 2009 11:09
[Google Logo]酷狗寶貝wallace and gromit 上映20週年
1985年尼克·帕克加入由彼德·羅德(Peter Lord)跟大衛·史波克斯頓(David Sproxton)成立的阿德曼動畫工廠,尼克·帕克在阿德曼動畫工廠完成他的學生作品的後製作,同時也是《超級無敵掌門狗》(Wallace & Gromit)系列的第一部短片《月球野餐記》。1993年出《酷狗寶貝》的第二部短片《引鵝入室》,1995年出《酷狗寶貝》的第三部短片《剃刀邊緣》。2005年10月10日一場火災摧毀阿德曼動畫工廠一部分攝影棚,《酷狗寶貝》系列的模型幸運地躲過一劫。
1989年第一部動畫《月球野餐記》(A Grand Day Out》在電視首次播放時,即掀起觀眾熱烈迴響,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再度推出的系列作品《引鵝入室》(The Wrong Trousers)及《剃刀邊緣》(A Close Sh**e)兩部動畫,也分別得到當年奧斯卡最佳短片大獎。
- Nov 04 Wed 2009 11:09
[Google Logo]酷狗寶貝wallace and gromit 上映20週年
1985年尼克·帕克加入由彼德·羅德(Peter Lord)跟大衛·史波克斯頓(David Sproxton)成立的阿德曼動畫工廠,尼克·帕克在阿德曼動畫工廠完成他的學生作品的後製作,同時也是《超級無敵掌門狗》(Wallace & Gromit)系列的第一部短片《月球野餐記》。1993年出《酷狗寶貝》的第二部短片《引鵝入室》,1995年出《酷狗寶貝》的第三部短片《剃刀邊緣》。2005年10月10日一場火災摧毀阿德曼動畫工廠一部分攝影棚,《酷狗寶貝》系列的模型幸運地躲過一劫。
1989年第一部動畫《月球野餐記》(A Grand Day Out》在電視首次播放時,即掀起觀眾熱烈迴響,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再度推出的系列作品《引鵝入室》(The Wrong Trousers)及《剃刀邊緣》(A Close Sh**e)兩部動畫,也分別得到當年奧斯卡最佳短片大獎。
- Aug 14 Fri 2009 09:15
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1777-1851)生日快樂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電流磁效應的發現者。
1806年奧斯特成為大學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電氣學。他於1820年公開實驗電流對於指南針或磁石方位的影響,是為電流磁性作用的發現者。
厄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是一位丹麥藥劑師的兒子,當時正值爭取自由與人權的美國 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也即將發生,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十餘年。種種實用的發明陸續產生,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社會結構、新的政治思想、新的哲學觀點、新的文藝風潮…正在醞釀著。
厄斯特原來學藥學,從小對物理與天文有濃厚的興趣,在哲學與文學方面造詣不低,和世界著名的童話故事作家丹麥的安徒生是知交,曾多方面協助他。
厄斯特13歲跟著父親當學徒,學徒期間對自然科學發生興趣, 並決定以此為業。
1794年入哥本哈根大學,次年通過哲學考試,1797年又通過藥物學考試,1799年以一篇有關 於形而上學的論述論文拿到哲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並沒有就此當一位哲學家,沒多久就把興趣轉至實驗物理方 面的研究。
開頭時他作過一些電化學、水的可壓縮性和運用電流爆破採礦等多方面的研究,他是第一個提煉出金屬鋁的人。聽到伏特電池的發明後,立即從事電磁學的研究,1806年他應聘擔任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1820年 發表驚人的成果--電流的磁效應。
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之間,由於卡爾巴尼的偶然發現及伏特的努力,人類才獲得了電流。然後丹麥的物理學家,厄斯特發現電流有磁的作用。今天我們在各方面使用的電磁鐵就是這個發現的結晶。
一八○七年,厄斯特發表他將要開始研究電對磁針產生的作用。這個計畫並沒有立即實行。據他的學生說,厄斯特確實是一位天才,可是他的手卻笨拙得很。每次要做實驗時,一定要由學生或聽眾中手腳靈敏的人來替他做準備。
一八一九年到二十年的冬天,正以「電與卡爾巴尼效應及磁」為題講課時,他發現磁針受了雷雨的影響起了些變化。他想到從這件事可能找得到他正在尋找的效應。他想到不用開放的電路,應該用封閉的電路做實驗來查看當電流通過磁針附近的導線時,對磁針會產生什麼作用。他把覺得莫明其妙的學生們留在教室,課也不講,跑去實驗室做實驗。他把導線和磁針平行地放,然後通電於導線。結果,磁針明顯地搖擺。他發現了磁和電之間確實有某些關係。他改良裝置反覆做實驗,進一步確認沒錯之後,於一八二○年七月,發表實驗結果。
厄斯特這樣推測其原因。他認為在導體內電之所以會流動,是電不停地在發生又消失的結果。這種現象就是電的顫動,所以將產生在導體內及其周圍的效應叫做「電的顫動」。電的顫動不限於導體內,也會擴展到周圍空間去。所以會影響到附近物體內的磁粒子。它的形狀是圖型。以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實際情形去跟他的這些想法做個比較,會很有趣。
厄斯特的發現很快就傳到法國學會。必歐和沙伐爾進一步把導體放在磁場內通電,發現導體會受到像磁鐵那種力的作用。使這些更進一步發展的就是安培。
- Aug 14 Fri 2009 09:15
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1777-1851)生日快樂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電流磁效應的發現者。
1806年奧斯特成為大學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電氣學。他於1820年公開實驗電流對於指南針或磁石方位的影響,是為電流磁性作用的發現者。
厄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是一位丹麥藥劑師的兒子,當時正值爭取自由與人權的美國 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也即將發生,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十餘年。種種實用的發明陸續產生,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社會結構、新的政治思想、新的哲學觀點、新的文藝風潮…正在醞釀著。
厄斯特原來學藥學,從小對物理與天文有濃厚的興趣,在哲學與文學方面造詣不低,和世界著名的童話故事作家丹麥的安徒生是知交,曾多方面協助他。
厄斯特13歲跟著父親當學徒,學徒期間對自然科學發生興趣, 並決定以此為業。
1794年入哥本哈根大學,次年通過哲學考試,1797年又通過藥物學考試,1799年以一篇有關 於形而上學的論述論文拿到哲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並沒有就此當一位哲學家,沒多久就把興趣轉至實驗物理方 面的研究。
開頭時他作過一些電化學、水的可壓縮性和運用電流爆破採礦等多方面的研究,他是第一個提煉出金屬鋁的人。聽到伏特電池的發明後,立即從事電磁學的研究,1806年他應聘擔任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1820年 發表驚人的成果--電流的磁效應。
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之間,由於卡爾巴尼的偶然發現及伏特的努力,人類才獲得了電流。然後丹麥的物理學家,厄斯特發現電流有磁的作用。今天我們在各方面使用的電磁鐵就是這個發現的結晶。
一八○七年,厄斯特發表他將要開始研究電對磁針產生的作用。這個計畫並沒有立即實行。據他的學生說,厄斯特確實是一位天才,可是他的手卻笨拙得很。每次要做實驗時,一定要由學生或聽眾中手腳靈敏的人來替他做準備。
一八一九年到二十年的冬天,正以「電與卡爾巴尼效應及磁」為題講課時,他發現磁針受了雷雨的影響起了些變化。他想到從這件事可能找得到他正在尋找的效應。他想到不用開放的電路,應該用封閉的電路做實驗來查看當電流通過磁針附近的導線時,對磁針會產生什麼作用。他把覺得莫明其妙的學生們留在教室,課也不講,跑去實驗室做實驗。他把導線和磁針平行地放,然後通電於導線。結果,磁針明顯地搖擺。他發現了磁和電之間確實有某些關係。他改良裝置反覆做實驗,進一步確認沒錯之後,於一八二○年七月,發表實驗結果。
厄斯特這樣推測其原因。他認為在導體內電之所以會流動,是電不停地在發生又消失的結果。這種現象就是電的顫動,所以將產生在導體內及其周圍的效應叫做「電的顫動」。電的顫動不限於導體內,也會擴展到周圍空間去。所以會影響到附近物體內的磁粒子。它的形狀是圖型。以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實際情形去跟他的這些想法做個比較,會很有趣。
厄斯特的發現很快就傳到法國學會。必歐和沙伐爾進一步把導體放在磁場內通電,發現導體會受到像磁鐵那種力的作用。使這些更進一步發展的就是安培。
- Feb 12 Thu 2009 09:54
【Google Logo】達爾文200歲生日
200年前的2月12日,兩個偉人同時誕生,
一位是英國演化論教父達爾文;
一位是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
這兩個革命家,憑著信念,徒手改變了世界~
資料來源:查爾斯·達爾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語: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又譯達爾溫,是一位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1]。到了1930年代,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1],並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2]。
在愛丁堡大學研讀醫學期間,達爾文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3]。達爾文在參與了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之後,成為了一位地質學家。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回英國後所出版的《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由於這類思想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因此達爾文剛開始只對親近的朋友透露這些想法,並持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應付可能遭遇的反對[4]。到了1858年,阿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決定與其共同發表這項理論[5]。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起源於共同祖先的演化,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科學解釋。之後達爾文《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選擇的作用。他也針對植物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書籍,在最後一本著作中,達爾文討論了蚯蚓對土壤的影響[6]。為了表彰他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7]。
延伸閱讀:
- Feb 12 Thu 2009 09:54
【Google Logo】達爾文200歲生日
200年前的2月12日,兩個偉人同時誕生,
一位是英國演化論教父達爾文;
一位是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
這兩個革命家,憑著信念,徒手改變了世界~
資料來源:查爾斯·達爾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語: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又譯達爾溫,是一位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1]。到了1930年代,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1],並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2]。
在愛丁堡大學研讀醫學期間,達爾文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3]。達爾文在參與了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之後,成為了一位地質學家。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回英國後所出版的《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由於這類思想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因此達爾文剛開始只對親近的朋友透露這些想法,並持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應付可能遭遇的反對[4]。到了1858年,阿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決定與其共同發表這項理論[5]。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起源於共同祖先的演化,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科學解釋。之後達爾文《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選擇的作用。他也針對植物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書籍,在最後一本著作中,達爾文討論了蚯蚓對土壤的影響[6]。為了表彰他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7]。
延伸閱讀:
- Aug 24 Sun 2008 17:22
【Google】2008北京奧運的 Google Doodle
今天是2008年北京奧運的最後一天
Google首頁也每天都會換一個新奧運Doodle,我全部收集起來了
▼olympics08_opening(開幕)
▼olympics08_rhythm(體操)
▼olympics08_rings(體操:吊環)
▼olympics08_basketball(籃球)
▼olympics08_badminton(羽毛球)
▼olympics08_pingpong(乒乓球)
▼olympics08_swimming(游泳)
▼olympics08_trackfield(田徑)
▼olympics08_highjump(跳高)
▼olympics08_martialarts(武術)
▼olympics08_cycling(自行車)
▼olympics08_weightlifting(舉重)
▼olympics08_diving(跳水)
▼olympics08_soccer(足球)
延伸閱讀:
- Aug 24 Sun 2008 17:22
【Google】2008北京奧運的 Google Doodle
今天是2008年北京奧運的最後一天
Google首頁也每天都會換一個新奧運Doodle,我全部收集起來了
▼olympics08_opening(開幕)
▼olympics08_rhythm(體操)
▼olympics08_rings(體操:吊環)
▼olympics08_basketball(籃球)
▼olympics08_badminton(羽毛球)
▼olympics08_pingpong(乒乓球)
▼olympics08_swimming(游泳)
▼olympics08_trackfield(田徑)
▼olympics08_highjump(跳高)
▼olympics08_martialarts(武術)
▼olympics08_cycling(自行車)
▼olympics08_weightlifting(舉重)
▼olympics08_diving(跳水)
▼olympics08_soccer(足球)
延伸閱讀:
- Oct 04 Thu 2007 15:26
【Google Logo】Sputnik 50th Anniversary / 人造衛星50週年紀念日
今天是人造衛星發明50週年紀念日
曾經維護一個中大型的軟體專案,命名為 "Sputnik!",取其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之革命性意義,最近手頭有類似的計畫,於是回頭檢視過去撰寫的文件與架構圖,也順道整理 "Sputnik" 人造衛星的歷史背景。
"Sputnik" 是俄文「旅伴」的意思。1957 年十月四日,蘇聯發射之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代號,就是 Sputnik。就規格來說,Sputnik I 重量約 83 kg,外觀可見四支鞭狀的天線、配有兩具無線電廣播發射器,繞地球運轉的高度預計約 250 km,發報機持續二十三日,將連續的 Beep 傳送給地球上驚愕莫名的聽眾,一個月後的十一月三日,蘇聯繼而發射 Sputnik II,裡面帶了一隻萊卡犬 (Laika),是第一次送出有機生命體,但因衛星無法回收,所以也是史上第一個太空飛行犧牲者。
作為老美的死對頭的蘇聯,發射 Sputnik 人造衛星的訊息重創美國股市。發射 Sputnik I 前一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為 465.82 點,而該月 22 日跌至 419.79 點,三周跌幅近 10%,來自軍方與民間的擔憂,美國積極投入太空科技的鉅額研發,也開啟太空競賽的序幕。1958 年一月,也就是 Sputnik 1 發射將近四個月後,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Explorer I。
提到 Sputnik 與蘇聯在人類太空史多項「第一」的紀錄,一定要介紹蘇聯太空開發之父 Sergei Korolev (1906 - 1966)。Korolev 於 1930 年代投入火箭開發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蘇聯太空計畫的最高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 Sputnik、完成載人的太空飛行,其中參與此次人類史上第一次太空飛行者,就是 Yurii Aleksevich Gagarin (1934 - 1968)。
在 Korolev 樸素的辦公室中,設有直通蘇聯共黨總書記辦公室的熱線電話,東西方冷戰方酣時期,蘇聯當局絕口不提 Korolev 的名字,因為對蘇聯來說,Korelev 是極為重要的人物,當時西方人士只稱呼他「主任設計師」(chief designer)。直到 1966 年,Korolev 逝世後,蘇聯才公開他的名字,並且讚揚對蘇聯太空開發計畫的貢獻。
Korolev 自 1946 年到去世之前為止,一直待在「Korolev 特設局」(現在改稱「能量 EPO」,此處過去連蘇聯的記者都無法進入,更遑論是外國人了。其建築內的一角落設有小而整齊的博物館,不只有紀念 Korolev 的展示堂,和蘇聯太空開發歷史的概要。其他房間則展示有從 1948 年發射成功的蘇聯第一枚 R1 飛彈,一直到發射 Sputnik、聯合號的 R7,對蘇聯初期火箭開發史而言,可說是極具價值。
初期的人造衛星 Sputnik I、Sputnik II,以及月球探測船 (Luna)、聯合號太空船等陳列品,在其他地方也可看到。不過,Gagarin 第一次載人飛行所使用的東方一號 (Vostok I) 返回艙陳列於此,其外殼燒成黑色,內部仍保有當時的模樣,或許因此沒有對外公開。
在人類文化的層面來說,因為 Sputnik 人造衛星的巨大震撼,原意為「旅伴」的這個詞也被擴充為「人造衛星」之意,並且造就一連串以 "nik" 結尾的新詞彙,比方說 beatnik (披頭族)、computernik (電腦迷)、jazznik (爵士樂迷) 等等。
參考資料:
* 《Newton》第 101 期,Oct., 1991
資料來源:
- Oct 04 Thu 2007 15:26
【Google Logo】Sputnik 50th Anniversary / 人造衛星50週年紀念日
今天是人造衛星發明50週年紀念日
曾經維護一個中大型的軟體專案,命名為 "Sputnik!",取其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之革命性意義,最近手頭有類似的計畫,於是回頭檢視過去撰寫的文件與架構圖,也順道整理 "Sputnik" 人造衛星的歷史背景。
"Sputnik" 是俄文「旅伴」的意思。1957 年十月四日,蘇聯發射之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代號,就是 Sputnik。就規格來說,Sputnik I 重量約 83 kg,外觀可見四支鞭狀的天線、配有兩具無線電廣播發射器,繞地球運轉的高度預計約 250 km,發報機持續二十三日,將連續的 Beep 傳送給地球上驚愕莫名的聽眾,一個月後的十一月三日,蘇聯繼而發射 Sputnik II,裡面帶了一隻萊卡犬 (Laika),是第一次送出有機生命體,但因衛星無法回收,所以也是史上第一個太空飛行犧牲者。
作為老美的死對頭的蘇聯,發射 Sputnik 人造衛星的訊息重創美國股市。發射 Sputnik I 前一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為 465.82 點,而該月 22 日跌至 419.79 點,三周跌幅近 10%,來自軍方與民間的擔憂,美國積極投入太空科技的鉅額研發,也開啟太空競賽的序幕。1958 年一月,也就是 Sputnik 1 發射將近四個月後,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Explorer I。
提到 Sputnik 與蘇聯在人類太空史多項「第一」的紀錄,一定要介紹蘇聯太空開發之父 Sergei Korolev (1906 - 1966)。Korolev 於 1930 年代投入火箭開發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蘇聯太空計畫的最高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 Sputnik、完成載人的太空飛行,其中參與此次人類史上第一次太空飛行者,就是 Yurii Aleksevich Gagarin (1934 - 1968)。
在 Korolev 樸素的辦公室中,設有直通蘇聯共黨總書記辦公室的熱線電話,東西方冷戰方酣時期,蘇聯當局絕口不提 Korolev 的名字,因為對蘇聯來說,Korelev 是極為重要的人物,當時西方人士只稱呼他「主任設計師」(chief designer)。直到 1966 年,Korolev 逝世後,蘇聯才公開他的名字,並且讚揚對蘇聯太空開發計畫的貢獻。
Korolev 自 1946 年到去世之前為止,一直待在「Korolev 特設局」(現在改稱「能量 EPO」,此處過去連蘇聯的記者都無法進入,更遑論是外國人了。其建築內的一角落設有小而整齊的博物館,不只有紀念 Korolev 的展示堂,和蘇聯太空開發歷史的概要。其他房間則展示有從 1948 年發射成功的蘇聯第一枚 R1 飛彈,一直到發射 Sputnik、聯合號的 R7,對蘇聯初期火箭開發史而言,可說是極具價值。
初期的人造衛星 Sputnik I、Sputnik II,以及月球探測船 (Luna)、聯合號太空船等陳列品,在其他地方也可看到。不過,Gagarin 第一次載人飛行所使用的東方一號 (Vostok I) 返回艙陳列於此,其外殼燒成黑色,內部仍保有當時的模樣,或許因此沒有對外公開。
在人類文化的層面來說,因為 Sputnik 人造衛星的巨大震撼,原意為「旅伴」的這個詞也被擴充為「人造衛星」之意,並且造就一連串以 "nik" 結尾的新詞彙,比方說 beatnik (披頭族)、computernik (電腦迷)、jazznik (爵士樂迷) 等等。
參考資料:
* 《Newton》第 101 期,Oct., 1991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