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闢於日據後期,作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區,北起
和平東路一段,南至新生南路三段八十六巷止。民國三十
六年命名為溫州街。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一、○一○公尺

即便多已被水泥叢林包圍的溫州街,靜謐蓊綠的空間仍
未全然蛻盡,當年留下的植栽已成參天巨樹,古樸的黑瓦
平房掩映其間,走在這條時光長巷裡,不免令人憧憬當年
「臥虎藏龍」之地,多少智慧靈光在此迸發。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日人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台
灣第一所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當年為了能留住自東京聘
請而來的知名教授,在溫州街一帶規畫兩公頃的帝大教授
宿舍。戰後,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宿舍主人換成台灣大學
的教職員及政府公職人員。
民國四十八年,高羅美惠從天母嫁到大安區,夫家位於
新生南路口,出家門幾步路遠就到溫州街,街上黑瓦、木
門的建築,圍著綠籬,庭院前挺直的棕櫚樹成排林立。路
邊水溝一掀開木板溝蓋,清晰可見魚兒水中游,高羅美惠
常趁黃昏和小叔到溝邊釣鱔魚為晚飯加菜。早上,去龍泉
市場買菜的途中,經溫州街五十八巷得穿越一片竹林、龍
眼樹和橘子園,腳踩濕滑的泥地,聽風打葉颯颯聲響,那
是民國五○年代純淨的溫州街景。
民國六十三年,闢建辛亥路一段,將溫州街分割為兩段,
北段為龍坡里,南段為大學里。辛亥高架橋下方曾是低矮
瓦房眷舍與活動廣場,溫州街口的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
心為兵工學校舊址,原兵工學校的倉庫和廚房被辛亥路一
分為兩個社區公園,辛亥一號與二號公園,後來隸屬大學
里的辛亥二號公園更名為大學公園。同一時期,高羅美惠
記憶中的竹林、果園全數化為房舍,民國六十四年左右,
大學里的日式宿舍區陸續改建為溫州國宅或公寓大樓,一
步步蛻變為車水馬龍的巷道。尤其是溫州街尾最為熱鬧,
早年末端至羅斯福路三段二八三巷堵住不通,今與之相連,
將緊鄰台大公館商圈的人潮引入。
民國八○年代末,大學里的日式平房所剩無幾,只剩兀
自聳立街旁的棕櫚樹可辨識過往煙雲;龍坡里的溫州街十
八巷、二十二巷、和平東路一段二四八巷則保有較完整的
恬靜舊樣。迄今,老宿舍依然悄悄從地面拔除,近幾年台
灣鄉土文化意識抬頭,為了保護老樹與日式宿舍,社區居
民幾度動員盼能引起社會視聽,希望見證台灣歷史的老建
物,不至於在經濟開發誘因下消失殆盡。
與溫州街淳厚的人文風貌相互輝映的,尚有一條涓涓細
流,承負二百六十年歷史厚度的溜公圳支流──溫州街四
十五巷口,大學公園斜對面,殘留四十公尺未被加蓋的明
渠,由於水渠位居水源上游,尚見魚、龜悠遊其中。原本
溝渠更寬,當年為了讓軍車通行,填掉約三分之一河面。
此處老地名叫「九汴頭」,汴頭是指圳溝分水用的閘門;
往昔,比 公圳更早開發的「霧裡薛圳」(興於雍正末年,
又名七股圳),由景美引水而來,在今溫州街、辛亥路與
新生南路交會處分為九條支流,分別流入大安莊的農田。
 從六、七年前開始,大學里社區團體即積極推動溜公圳
支流生態及歷史保存計畫,當地居民自發性維持溝渠的暢
通,區公所自去年底著手進行綠美化工程,期許當年溜公
圳沿岸垂柳綠、杜鵑紅的親水空間再現。

青田街護樹行動
青田街,闢街時即規畫為日人高級官員住宅區。當年高
等學校(師範大學前身)的師資多源自帝國大學,於是在
青田街興建比溫州街小一點的房舍,做為高等學校教授的
住處。時光流轉,日式庭院蔚然衍成迷你植物園,為青田
街贏得「台北市綠寶石」的美稱。去年,由於鄰里一幢老
宅參天老樹被砍削斷枝,激起社區歷史意識,發動護樹行
動,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還因此開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修例
通過後的第一張罰單。

以前散步在溫州街上很舒服、很愜意,現在街上多是橫
衝直撞的摩托車,即使改成了單行道,行人走路還是很辛
苦。(高羅美惠)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302009.TXT
台北畫刊 200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ngdoll 的頭像
    bangdoll

    透明藍樂摸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