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建築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初闢於日據後期,作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區,北起
和平東路一段,南至新生南路三段八十六巷止。民國三十
六年命名為溫州街。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一、○一○公尺

即便多已被水泥叢林包圍的溫州街,靜謐蓊綠的空間仍
未全然蛻盡,當年留下的植栽已成參天巨樹,古樸的黑瓦
平房掩映其間,走在這條時光長巷裡,不免令人憧憬當年
「臥虎藏龍」之地,多少智慧靈光在此迸發。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日人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台
灣第一所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當年為了能留住自東京聘
請而來的知名教授,在溫州街一帶規畫兩公頃的帝大教授
宿舍。戰後,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宿舍主人換成台灣大學
的教職員及政府公職人員。
民國四十八年,高羅美惠從天母嫁到大安區,夫家位於
新生南路口,出家門幾步路遠就到溫州街,街上黑瓦、木
門的建築,圍著綠籬,庭院前挺直的棕櫚樹成排林立。路
邊水溝一掀開木板溝蓋,清晰可見魚兒水中游,高羅美惠
常趁黃昏和小叔到溝邊釣鱔魚為晚飯加菜。早上,去龍泉
市場買菜的途中,經溫州街五十八巷得穿越一片竹林、龍
眼樹和橘子園,腳踩濕滑的泥地,聽風打葉颯颯聲響,那
是民國五○年代純淨的溫州街景。
民國六十三年,闢建辛亥路一段,將溫州街分割為兩段,
北段為龍坡里,南段為大學里。辛亥高架橋下方曾是低矮
瓦房眷舍與活動廣場,溫州街口的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
心為兵工學校舊址,原兵工學校的倉庫和廚房被辛亥路一
分為兩個社區公園,辛亥一號與二號公園,後來隸屬大學
里的辛亥二號公園更名為大學公園。同一時期,高羅美惠
記憶中的竹林、果園全數化為房舍,民國六十四年左右,
大學里的日式宿舍區陸續改建為溫州國宅或公寓大樓,一
步步蛻變為車水馬龍的巷道。尤其是溫州街尾最為熱鬧,
早年末端至羅斯福路三段二八三巷堵住不通,今與之相連,
將緊鄰台大公館商圈的人潮引入。
民國八○年代末,大學里的日式平房所剩無幾,只剩兀
自聳立街旁的棕櫚樹可辨識過往煙雲;龍坡里的溫州街十
八巷、二十二巷、和平東路一段二四八巷則保有較完整的
恬靜舊樣。迄今,老宿舍依然悄悄從地面拔除,近幾年台
灣鄉土文化意識抬頭,為了保護老樹與日式宿舍,社區居
民幾度動員盼能引起社會視聽,希望見證台灣歷史的老建
物,不至於在經濟開發誘因下消失殆盡。
與溫州街淳厚的人文風貌相互輝映的,尚有一條涓涓細
流,承負二百六十年歷史厚度的溜公圳支流──溫州街四
十五巷口,大學公園斜對面,殘留四十公尺未被加蓋的明
渠,由於水渠位居水源上游,尚見魚、龜悠遊其中。原本
溝渠更寬,當年為了讓軍車通行,填掉約三分之一河面。
此處老地名叫「九汴頭」,汴頭是指圳溝分水用的閘門;
往昔,比 公圳更早開發的「霧裡薛圳」(興於雍正末年,
又名七股圳),由景美引水而來,在今溫州街、辛亥路與
新生南路交會處分為九條支流,分別流入大安莊的農田。
 從六、七年前開始,大學里社區團體即積極推動溜公圳
支流生態及歷史保存計畫,當地居民自發性維持溝渠的暢
通,區公所自去年底著手進行綠美化工程,期許當年溜公
圳沿岸垂柳綠、杜鵑紅的親水空間再現。

青田街護樹行動
青田街,闢街時即規畫為日人高級官員住宅區。當年高
等學校(師範大學前身)的師資多源自帝國大學,於是在
青田街興建比溫州街小一點的房舍,做為高等學校教授的
住處。時光流轉,日式庭院蔚然衍成迷你植物園,為青田
街贏得「台北市綠寶石」的美稱。去年,由於鄰里一幢老
宅參天老樹被砍削斷枝,激起社區歷史意識,發動護樹行
動,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還因此開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修例
通過後的第一張罰單。

以前散步在溫州街上很舒服、很愜意,現在街上多是橫
衝直撞的摩托車,即使改成了單行道,行人走路還是很辛
苦。(高羅美惠)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302009.TXT
台北畫刊 2004.2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闢於日據後期,作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區,北起
和平東路一段,南至新生南路三段八十六巷止。民國三十
六年命名為溫州街。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一、○一○公尺

即便多已被水泥叢林包圍的溫州街,靜謐蓊綠的空間仍
未全然蛻盡,當年留下的植栽已成參天巨樹,古樸的黑瓦
平房掩映其間,走在這條時光長巷裡,不免令人憧憬當年
「臥虎藏龍」之地,多少智慧靈光在此迸發。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日人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台
灣第一所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當年為了能留住自東京聘
請而來的知名教授,在溫州街一帶規畫兩公頃的帝大教授
宿舍。戰後,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宿舍主人換成台灣大學
的教職員及政府公職人員。
民國四十八年,高羅美惠從天母嫁到大安區,夫家位於
新生南路口,出家門幾步路遠就到溫州街,街上黑瓦、木
門的建築,圍著綠籬,庭院前挺直的棕櫚樹成排林立。路
邊水溝一掀開木板溝蓋,清晰可見魚兒水中游,高羅美惠
常趁黃昏和小叔到溝邊釣鱔魚為晚飯加菜。早上,去龍泉
市場買菜的途中,經溫州街五十八巷得穿越一片竹林、龍
眼樹和橘子園,腳踩濕滑的泥地,聽風打葉颯颯聲響,那
是民國五○年代純淨的溫州街景。
民國六十三年,闢建辛亥路一段,將溫州街分割為兩段,
北段為龍坡里,南段為大學里。辛亥高架橋下方曾是低矮
瓦房眷舍與活動廣場,溫州街口的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
心為兵工學校舊址,原兵工學校的倉庫和廚房被辛亥路一
分為兩個社區公園,辛亥一號與二號公園,後來隸屬大學
里的辛亥二號公園更名為大學公園。同一時期,高羅美惠
記憶中的竹林、果園全數化為房舍,民國六十四年左右,
大學里的日式宿舍區陸續改建為溫州國宅或公寓大樓,一
步步蛻變為車水馬龍的巷道。尤其是溫州街尾最為熱鬧,
早年末端至羅斯福路三段二八三巷堵住不通,今與之相連,
將緊鄰台大公館商圈的人潮引入。
民國八○年代末,大學里的日式平房所剩無幾,只剩兀
自聳立街旁的棕櫚樹可辨識過往煙雲;龍坡里的溫州街十
八巷、二十二巷、和平東路一段二四八巷則保有較完整的
恬靜舊樣。迄今,老宿舍依然悄悄從地面拔除,近幾年台
灣鄉土文化意識抬頭,為了保護老樹與日式宿舍,社區居
民幾度動員盼能引起社會視聽,希望見證台灣歷史的老建
物,不至於在經濟開發誘因下消失殆盡。
與溫州街淳厚的人文風貌相互輝映的,尚有一條涓涓細
流,承負二百六十年歷史厚度的溜公圳支流──溫州街四
十五巷口,大學公園斜對面,殘留四十公尺未被加蓋的明
渠,由於水渠位居水源上游,尚見魚、龜悠遊其中。原本
溝渠更寬,當年為了讓軍車通行,填掉約三分之一河面。
此處老地名叫「九汴頭」,汴頭是指圳溝分水用的閘門;
往昔,比 公圳更早開發的「霧裡薛圳」(興於雍正末年,
又名七股圳),由景美引水而來,在今溫州街、辛亥路與
新生南路交會處分為九條支流,分別流入大安莊的農田。
 從六、七年前開始,大學里社區團體即積極推動溜公圳
支流生態及歷史保存計畫,當地居民自發性維持溝渠的暢
通,區公所自去年底著手進行綠美化工程,期許當年溜公
圳沿岸垂柳綠、杜鵑紅的親水空間再現。

青田街護樹行動
青田街,闢街時即規畫為日人高級官員住宅區。當年高
等學校(師範大學前身)的師資多源自帝國大學,於是在
青田街興建比溫州街小一點的房舍,做為高等學校教授的
住處。時光流轉,日式庭院蔚然衍成迷你植物園,為青田
街贏得「台北市綠寶石」的美稱。去年,由於鄰里一幢老
宅參天老樹被砍削斷枝,激起社區歷史意識,發動護樹行
動,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還因此開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修例
通過後的第一張罰單。

以前散步在溫州街上很舒服、很愜意,現在街上多是橫
衝直撞的摩托車,即使改成了單行道,行人走路還是很辛
苦。(高羅美惠)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302009.TXT
台北畫刊 2004.2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健瑜 攝影◎王能佑

一棵樹要盤根錯節,需要多少時間?
一條街道的開拓發展,需要多少機緣?
一段歷史的追憶回溯,需要多少力量?
台北市龍安里青田街的巷弄中,參天的大樹與濃密的藤蔓交織,緊緊倚靠著三十三棟木造日式房舍

,而這些建築
皆為日據時期興建的高等官第三種宿舍,曾為當時大學教授、日本官員的住所,光復之後,又做為台灣大學的教職員宿舍,多位台灣的人文、科學、醫學等學術界先驅都曾在黑瓦屋簷下閱讀、沉思,散發他們智慧的力量。而大院落內粗壯的老樹,則如同睿智慈祥的長者,默默守候街道數十寒暑,直到有人注意到綠蔭的美麗像是點綴城市的綠寶石,發現樹梢上跳躍的喜鵲與五色鳥,想起碩彥鴻儒的腳步聲,重新追尋每一間庭院的故事,這才瞭解,原來走在青田街的小巷中,每一步都是驚喜。

完整塊狀的日式住宅聚落
日據時代晚期(約一九一四年之後),殖民政府為了推行皇民化教育,在當時的台北城外東南區的富田町、古亭町與龍安坡一帶興建不少學校,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與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便是在此時期成立,大批的日籍教職人員在此時來台,台北帝大與高等學校的宿舍群落大量出現,而在日據時代被劃為昭和町的和平東路一段、溫州街與青田街,也逐漸形成學風鼎盛的文教區,因此青田街區塊在日據時期也稱「大學住宅」。
依據調查,目前青田街保存了三十三棟日式宿舍,是全台灣保留最完整塊狀的日式住宅。青田街志工黃隆正指出,台灣大部分的日式宿舍或職務宿舍,多是由當時的政府或會社統一興建,而龍安里內的宿舍則是日本教授自己籌資建造的,在住宅風格上特別能表現文人的自由派作風,由於教授在當時位階崇高,待遇優渥,對建築的工匠藝術也特別講究,因此保留至今的老房子依稀可辨和洋交融的建築藝術,再加上這些學人先輩,對當時台灣的歷史、醫藥衛生、語文、生物、農業生產、經濟法政等領域的研究,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保存青田街的日式房舍,不僅是珍視歷史建築,更是傳承一種人文精神。
目前青田社區的日式宿舍中,台大教授宿舍佔了十九間,非台大的建物則有十四間,其中最特別的是前台大理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羅銅壁的家──二層樓的日式老屋,雖然現在周圍五層樓以上的公寓林立,只能靠庭院的大樹與大樓爭高,但在當時這座二層樓華宅佇立於其他的日式平房之中,一定十分神氣。此外,保存相當完整的台灣第四世紀之父林朝棨教授故居內,還設有一座防空壕,見證了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緊張戰事。
除了私人住宅,青田街八巷還有一個台電聚會所,這裡曾經是日據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公共聚會場所,內部隔間還可見到聚會廳、長廊等公共設施,雖然現在這個清幽的空間已不再做為聚會之用,但庭院裡的龍眼樹、羅漢松依然長青,與老屋子們一起等待命運的安排。
 
老樹與飛鳥的樂園
鄰近大安森林公園,卻有著比公園更悠久的翠綠,百年的菩提樹、八十年樹齡的烏心石、高聳入天的亞歷山大、大王椰子樹、長滿樹鬚的老榕、印度橡膠樹,以及順著屋簷攀爬的紫藤,不慌不忙的為社區搭起一棚棚的綠蔭,「綠」正是青田街巷道中最搶眼的顏色。
「我們這裡一到夏天特別涼爽,因為樹蔭特別多。」在青田街巷口經營雜貨店數十年的劉先生,一發現有人在巷弄中走走停停觀賞大樹,馬上熱心的介紹起鄰里的歷史,「現在巷口彰化銀行這棟大樓還沒改建前是于右任的住所,楊思標教授的家在七巷,十二巷住著羅銅壁教授……。」他如數家珍般的說著名人與老樹之間的故事,這些埋下綠色種子、灌溉老樹成長的人都大有來頭。以青田街七巷八號為例,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山本由松,這位來台教授研究植物學的學者,依據日人的生活習慣打造了黑瓦斜頂的住所,也在庭園裡種下了楓香、芒果、麵包樹,以及數株有台灣「珍貴五木」之稱的台灣肖楠,光復之後,中央研究院生物組院士李惠林與台大森林系教授吳順昭又先後進駐,在三位植物學家的細心呵護下,院子裡的柚子樹、龍眼樹、茶花、大葉合歡、酒瓶椰子、含笑、美人蕉等植物格外的茂盛。
除了茂盛,還有珍貴的植物藏身在圍牆裡面,發現十三行遺址的地質學教授林朝棨教授故居內,四棵台灣罕見的冰河孓遺植物銀杏兀自迎風搖曳,纍纍的白果證明它的樹齡超過八十年;羅銅壁教授家中的庭院裡,住著當初羅教授到墾丁採集植物帶回來的四、五種變葉木;台大退休教授陸震家的院子中,不僅有一整排茂密的紫藤,還有台灣少見的南洋芒果、南洋櫻桃,大小樹木都在這一方天地裡爭一口呼吸的空間,而能夠讓大樹茁壯的,又豈只是雨露與陽光?
這樣的環境需要住民的珍視才能長久保存,不久前才舉辦「再造青田街歷史街區」活動的里長洪秋甲表示,這些老樹都是有靈魂的,不能任意砍伐、移植。為了讓青田街的大樹不成為電鋸下的亡魂,一聽到有樹木要被砍,洪里長絕對馬上挺身而出,帶領居民抗議、陳情,「大約救了二十多棵樹吧!」他默數了一遍。因為龍安里居民的護樹運動,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這裡開出了「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通過之後的第一張罰單,以警惕「不當修剪」老樹的屋主。「沒想到三個月後台大『椰風專案』工程又來拆屋砍樹。」同樣的,洪里長還是站到第一線阻止更多的砍伐,不過當時被挖起移植的兩棵樹,其中的芒果樹已經死亡,「慶幸另一棵樹又活了下來。」洪秋甲表示,他每天騎車巡視鄰里經過這棵受傷的大樹時,總在心中默默禱告,希望老樹堅持下去,他說:「不只我一人禱告,同樣是青田街志工的景美女中游雲霞老師也是這樣哩!」
「我們社區有五色鳥呵!」除了擁有老樹,青田街的居民也享有清脆的鳥聲和蟬鳴。洪秋甲很得意的表示,鮮豔的五色鳥、吱吱喳喳的麻雀、唧唧啾的白頭翁、咕咕嚕的斑頸鳩、紅鳩等各式各樣的鳥類紛紛在此築巢,讓青田街終年鳥聲不斷。除了常見的城市留鳥,生態畫家賴吉仁認為,由於青田街樹叢茂密,構織成一個適合鳥類覓食的園地,因此過境的伯勞、虎鶇、白腹鶇會在老屋樹枝梢、落葉堆中覓食,從籠中飛脫的鵲鴝、白喉笑鶇也在青田巷弄中存活下來,有時候一抬頭,三兩隻喜鵲、樹鵲還會正巧迎面而過,有一年甚至出現近百隻鳩鴿群停降在陸震教授家中的老楓香樹上,令人歎為觀止!
每年的一月,佇立在青田街七巷的八十歲老烏心石就會開出滿樹白色的細碎花瓣;五、六月則輪到柚子花綻放清香;到了七、八月,玉蘭花總迫不及待吐露芬芳;若是十、十一月,就是七里香的季節了,鳥語、花香與老樹相互依偎,好不熱鬧!盎然的生意與豐富的生態,加上坐落於公寓大樓間的日式宿舍,這不就是現代人求而不可得的居住環境嗎?

再造青田歷史街區
為了替老樹與木造老屋請命,守護青田街從口號變成實際行動,由里長、高中老師和大學教授、科學家、電腦工程師、退休銀行職員和畫家妻子等社區居民組成的志工,開始了「再造青田歷史街區」的活動。活動的主要訴求是鮮活這段幾乎已被塵封的歷史,發掘當中的文化意義並保留這些在時光長河中因緣湊巧遺留下來前人的文化瑰寶。而具體的行動,除了積極走訪大宅院,與老教授一同呼籲保留青田街完整的塊狀日式住宅外,也跨海聯繫建造這些房舍的日本教授子女,回顧歷史的動作讓當初建造這些房舍的日人子女感動莫名,紛紛回到老屋子懷念兒時記憶,在青田街二十多位志工一年來的奔走之下,三十三間建物的口述歷史已經記錄了八成以上。此外,志工們還帶領近百位社區居民拜訪這些圍牆內的鄰居,這些打破國界與藩籬的互動,讓社區居民更加珍惜青田街的一草一木,即使它們長在「別人家庭院」。
「我每天都會經過這棵樹,嗯,還有那一棵。」在青田街住了二十多年的施淑賢,因為再造青田歷史街區的活動,第一次踏進鄰里內的木造房舍中,也頭一次這麼深入瞭解住家附近的人文環境。她拿出蓋滿藍色版印的導覽,回顧她跟著志工參觀老教授宅第的興奮心情,訴說每一道以青田街老房子為主題的印記,圖片上的老樹似乎是她熟識許久的老友,長久以來伴隨她出門與歸家,而有機會進入楊思標與羅銅壁教授的庭院,看到充滿和風的水池小橋、日式石燈、石桌椅,呼吸黑瓦與木材的氣味、欣賞庭院內的植栽,不禁發出「真美!」的讚嘆。經過了社區歷史導覽,她更加認同這個社區,也期盼這樣的生態能繼續保持下去!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302025.TXT
台北畫刊 2004.2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健瑜 攝影◎王能佑

一棵樹要盤根錯節,需要多少時間?
一條街道的開拓發展,需要多少機緣?
一段歷史的追憶回溯,需要多少力量?
台北市龍安里青田街的巷弄中,參天的大樹與濃密的藤蔓交織,緊緊倚靠著三十三棟木造日式房舍

,而這些建築
皆為日據時期興建的高等官第三種宿舍,曾為當時大學教授、日本官員的住所,光復之後,又做為台灣大學的教職員宿舍,多位台灣的人文、科學、醫學等學術界先驅都曾在黑瓦屋簷下閱讀、沉思,散發他們智慧的力量。而大院落內粗壯的老樹,則如同睿智慈祥的長者,默默守候街道數十寒暑,直到有人注意到綠蔭的美麗像是點綴城市的綠寶石,發現樹梢上跳躍的喜鵲與五色鳥,想起碩彥鴻儒的腳步聲,重新追尋每一間庭院的故事,這才瞭解,原來走在青田街的小巷中,每一步都是驚喜。

完整塊狀的日式住宅聚落
日據時代晚期(約一九一四年之後),殖民政府為了推行皇民化教育,在當時的台北城外東南區的富田町、古亭町與龍安坡一帶興建不少學校,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與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便是在此時期成立,大批的日籍教職人員在此時來台,台北帝大與高等學校的宿舍群落大量出現,而在日據時代被劃為昭和町的和平東路一段、溫州街與青田街,也逐漸形成學風鼎盛的文教區,因此青田街區塊在日據時期也稱「大學住宅」。
依據調查,目前青田街保存了三十三棟日式宿舍,是全台灣保留最完整塊狀的日式住宅。青田街志工黃隆正指出,台灣大部分的日式宿舍或職務宿舍,多是由當時的政府或會社統一興建,而龍安里內的宿舍則是日本教授自己籌資建造的,在住宅風格上特別能表現文人的自由派作風,由於教授在當時位階崇高,待遇優渥,對建築的工匠藝術也特別講究,因此保留至今的老房子依稀可辨和洋交融的建築藝術,再加上這些學人先輩,對當時台灣的歷史、醫藥衛生、語文、生物、農業生產、經濟法政等領域的研究,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保存青田街的日式房舍,不僅是珍視歷史建築,更是傳承一種人文精神。
目前青田社區的日式宿舍中,台大教授宿舍佔了十九間,非台大的建物則有十四間,其中最特別的是前台大理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羅銅壁的家──二層樓的日式老屋,雖然現在周圍五層樓以上的公寓林立,只能靠庭院的大樹與大樓爭高,但在當時這座二層樓華宅佇立於其他的日式平房之中,一定十分神氣。此外,保存相當完整的台灣第四世紀之父林朝棨教授故居內,還設有一座防空壕,見證了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緊張戰事。
除了私人住宅,青田街八巷還有一個台電聚會所,這裡曾經是日據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公共聚會場所,內部隔間還可見到聚會廳、長廊等公共設施,雖然現在這個清幽的空間已不再做為聚會之用,但庭院裡的龍眼樹、羅漢松依然長青,與老屋子們一起等待命運的安排。
 
老樹與飛鳥的樂園
鄰近大安森林公園,卻有著比公園更悠久的翠綠,百年的菩提樹、八十年樹齡的烏心石、高聳入天的亞歷山大、大王椰子樹、長滿樹鬚的老榕、印度橡膠樹,以及順著屋簷攀爬的紫藤,不慌不忙的為社區搭起一棚棚的綠蔭,「綠」正是青田街巷道中最搶眼的顏色。
「我們這裡一到夏天特別涼爽,因為樹蔭特別多。」在青田街巷口經營雜貨店數十年的劉先生,一發現有人在巷弄中走走停停觀賞大樹,馬上熱心的介紹起鄰里的歷史,「現在巷口彰化銀行這棟大樓還沒改建前是于右任的住所,楊思標教授的家在七巷,十二巷住著羅銅壁教授……。」他如數家珍般的說著名人與老樹之間的故事,這些埋下綠色種子、灌溉老樹成長的人都大有來頭。以青田街七巷八號為例,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山本由松,這位來台教授研究植物學的學者,依據日人的生活習慣打造了黑瓦斜頂的住所,也在庭園裡種下了楓香、芒果、麵包樹,以及數株有台灣「珍貴五木」之稱的台灣肖楠,光復之後,中央研究院生物組院士李惠林與台大森林系教授吳順昭又先後進駐,在三位植物學家的細心呵護下,院子裡的柚子樹、龍眼樹、茶花、大葉合歡、酒瓶椰子、含笑、美人蕉等植物格外的茂盛。
除了茂盛,還有珍貴的植物藏身在圍牆裡面,發現十三行遺址的地質學教授林朝棨教授故居內,四棵台灣罕見的冰河孓遺植物銀杏兀自迎風搖曳,纍纍的白果證明它的樹齡超過八十年;羅銅壁教授家中的庭院裡,住著當初羅教授到墾丁採集植物帶回來的四、五種變葉木;台大退休教授陸震家的院子中,不僅有一整排茂密的紫藤,還有台灣少見的南洋芒果、南洋櫻桃,大小樹木都在這一方天地裡爭一口呼吸的空間,而能夠讓大樹茁壯的,又豈只是雨露與陽光?
這樣的環境需要住民的珍視才能長久保存,不久前才舉辦「再造青田街歷史街區」活動的里長洪秋甲表示,這些老樹都是有靈魂的,不能任意砍伐、移植。為了讓青田街的大樹不成為電鋸下的亡魂,一聽到有樹木要被砍,洪里長絕對馬上挺身而出,帶領居民抗議、陳情,「大約救了二十多棵樹吧!」他默數了一遍。因為龍安里居民的護樹運動,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這裡開出了「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通過之後的第一張罰單,以警惕「不當修剪」老樹的屋主。「沒想到三個月後台大『椰風專案』工程又來拆屋砍樹。」同樣的,洪里長還是站到第一線阻止更多的砍伐,不過當時被挖起移植的兩棵樹,其中的芒果樹已經死亡,「慶幸另一棵樹又活了下來。」洪秋甲表示,他每天騎車巡視鄰里經過這棵受傷的大樹時,總在心中默默禱告,希望老樹堅持下去,他說:「不只我一人禱告,同樣是青田街志工的景美女中游雲霞老師也是這樣哩!」
「我們社區有五色鳥呵!」除了擁有老樹,青田街的居民也享有清脆的鳥聲和蟬鳴。洪秋甲很得意的表示,鮮豔的五色鳥、吱吱喳喳的麻雀、唧唧啾的白頭翁、咕咕嚕的斑頸鳩、紅鳩等各式各樣的鳥類紛紛在此築巢,讓青田街終年鳥聲不斷。除了常見的城市留鳥,生態畫家賴吉仁認為,由於青田街樹叢茂密,構織成一個適合鳥類覓食的園地,因此過境的伯勞、虎鶇、白腹鶇會在老屋樹枝梢、落葉堆中覓食,從籠中飛脫的鵲鴝、白喉笑鶇也在青田巷弄中存活下來,有時候一抬頭,三兩隻喜鵲、樹鵲還會正巧迎面而過,有一年甚至出現近百隻鳩鴿群停降在陸震教授家中的老楓香樹上,令人歎為觀止!
每年的一月,佇立在青田街七巷的八十歲老烏心石就會開出滿樹白色的細碎花瓣;五、六月則輪到柚子花綻放清香;到了七、八月,玉蘭花總迫不及待吐露芬芳;若是十、十一月,就是七里香的季節了,鳥語、花香與老樹相互依偎,好不熱鬧!盎然的生意與豐富的生態,加上坐落於公寓大樓間的日式宿舍,這不就是現代人求而不可得的居住環境嗎?

再造青田歷史街區
為了替老樹與木造老屋請命,守護青田街從口號變成實際行動,由里長、高中老師和大學教授、科學家、電腦工程師、退休銀行職員和畫家妻子等社區居民組成的志工,開始了「再造青田歷史街區」的活動。活動的主要訴求是鮮活這段幾乎已被塵封的歷史,發掘當中的文化意義並保留這些在時光長河中因緣湊巧遺留下來前人的文化瑰寶。而具體的行動,除了積極走訪大宅院,與老教授一同呼籲保留青田街完整的塊狀日式住宅外,也跨海聯繫建造這些房舍的日本教授子女,回顧歷史的動作讓當初建造這些房舍的日人子女感動莫名,紛紛回到老屋子懷念兒時記憶,在青田街二十多位志工一年來的奔走之下,三十三間建物的口述歷史已經記錄了八成以上。此外,志工們還帶領近百位社區居民拜訪這些圍牆內的鄰居,這些打破國界與藩籬的互動,讓社區居民更加珍惜青田街的一草一木,即使它們長在「別人家庭院」。
「我每天都會經過這棵樹,嗯,還有那一棵。」在青田街住了二十多年的施淑賢,因為再造青田歷史街區的活動,第一次踏進鄰里內的木造房舍中,也頭一次這麼深入瞭解住家附近的人文環境。她拿出蓋滿藍色版印的導覽,回顧她跟著志工參觀老教授宅第的興奮心情,訴說每一道以青田街老房子為主題的印記,圖片上的老樹似乎是她熟識許久的老友,長久以來伴隨她出門與歸家,而有機會進入楊思標與羅銅壁教授的庭院,看到充滿和風的水池小橋、日式石燈、石桌椅,呼吸黑瓦與木材的氣味、欣賞庭院內的植栽,不禁發出「真美!」的讚嘆。經過了社區歷史導覽,她更加認同這個社區,也期盼這樣的生態能繼續保持下去!
http://www.tpml.edu.tw/blind/cgi/dlpic.php?filename=9302025.TXT
台北畫刊 2004.2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局長廖咸浩十日中午,邀請已故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遺孀殷夏君璐女士,以及殷海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錢永祥教授、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前往位在溫州街十八巷內的走訪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殷海光故居,重新回味併發掘這棟洋溢哲思的日式宿舍歷史文化價值,讓許多佚失的生活記憶,又重回故居的庭院內。

 殷海光故居位在紫藤廬後方的溫州街巷內,寧靜安逸,隱身在濃郁蒼翠樹叢裡的木造日式宿舍,零星錯落在週遭改建的住宅公寓中,散發著幽幽的人文氣息。稍早推動古蹟指定的立委陳文茜表示,殷海光教授民國卅八年八月來台擔任台大哲學系教授,以他為首倡議的自由主義精神,勇於批評時事,抱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態度,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影響深遠。

 廖咸浩於故居現場表示,今天來訪有三重意義,第一是讓台北市民知道文化局保存文化資產的決心。第二、自由主義當年能被人重視,提倡者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正義感,如果沒有空間場域來持續發揚光大,確是愧對先人,和文化歷史。第三、文化資產的認定不是只有年份,還關係著文化歷史的脈絡意義,殷海光故居正顯示歷史空間文化層面凸顯的意義。

 殷夏君璐女士來到故居內,先是走訪當年因為貼補家用而增建的裁縫房,接著來到殷先生民國四十五年入住後,自行鑿挖的「愚公河」、「孤鳳山」追憶過往,殷師母說,房子是用台大拆除校警宿舍的建材而蓋,她和殷先生最愛坐在庭園的榕樹下喝咖啡,學生和鄰居的小朋友也愛來烤肉、戲水和倡抒己見。日式建築內滿是書,除了殷先生的書房外,客廳、主臥裡也都是書,家中不用電器,連電風扇也沒有。從民國四十五年到民國六十年間,和女兒一家三口都住在這裡,直到殷教授辭世後才赴美,她沒想到故居有一天會指定為古蹟並推動成立紀念館,她覺得走進這房子像是剛買菜回家一樣,被保養的很好,幾乎沒有改變。
http://epaper.culture.gov.tw/0012/content69.html
台北文化電子報 台北市文化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局長廖咸浩十日中午,邀請已故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遺孀殷夏君璐女士,以及殷海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錢永祥教授、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前往位在溫州街十八巷內的走訪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殷海光故居,重新回味併發掘這棟洋溢哲思的日式宿舍歷史文化價值,讓許多佚失的生活記憶,又重回故居的庭院內。

 殷海光故居位在紫藤廬後方的溫州街巷內,寧靜安逸,隱身在濃郁蒼翠樹叢裡的木造日式宿舍,零星錯落在週遭改建的住宅公寓中,散發著幽幽的人文氣息。稍早推動古蹟指定的立委陳文茜表示,殷海光教授民國卅八年八月來台擔任台大哲學系教授,以他為首倡議的自由主義精神,勇於批評時事,抱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態度,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影響深遠。

 廖咸浩於故居現場表示,今天來訪有三重意義,第一是讓台北市民知道文化局保存文化資產的決心。第二、自由主義當年能被人重視,提倡者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正義感,如果沒有空間場域來持續發揚光大,確是愧對先人,和文化歷史。第三、文化資產的認定不是只有年份,還關係著文化歷史的脈絡意義,殷海光故居正顯示歷史空間文化層面凸顯的意義。

 殷夏君璐女士來到故居內,先是走訪當年因為貼補家用而增建的裁縫房,接著來到殷先生民國四十五年入住後,自行鑿挖的「愚公河」、「孤鳳山」追憶過往,殷師母說,房子是用台大拆除校警宿舍的建材而蓋,她和殷先生最愛坐在庭園的榕樹下喝咖啡,學生和鄰居的小朋友也愛來烤肉、戲水和倡抒己見。日式建築內滿是書,除了殷先生的書房外,客廳、主臥裡也都是書,家中不用電器,連電風扇也沒有。從民國四十五年到民國六十年間,和女兒一家三口都住在這裡,直到殷教授辭世後才赴美,她沒想到故居有一天會指定為古蹟並推動成立紀念館,她覺得走進這房子像是剛買菜回家一樣,被保養的很好,幾乎沒有改變。
http://epaper.culture.gov.tw/0012/content69.html
台北文化電子報 台北市文化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蹟名稱:齊東街53巷2、4、6、8、9、10、13號及濟南路2段25、27號等日式宿舍共9處

類別: 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約為1920年代至1940年代。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2、4、6、8、9、10、13號及濟南路2段25、27號等。

交通:可搭捷運至忠孝新生站,步行約10分鍾,即可到達。

介紹:
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幸町職務官舍群(今泰安街、齊東街),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南端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其出現年代在一九三五年間,附近區域住有包括第二高女學校、醫學校、工業學校、帝大教授、交通局庶務課技師、國土局土木課技師、總督府食糧局局長、殖產局總務課、總務局審議室事務官、總務局地方課、國土局電力課、財務局會計課、交通局社會課等各課長級之三等官以上官舍;北端齊東街一帶建築群屬中、低階官屬職員宿舍,充分反映日治時代晚期官舍之代表作品。
本區建築群落原為日治時期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的文官宿舍,且位於殖民城市官員住宅區之中心。其後又為光復初期國民政府中央官員宿舍,建築內、外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宿舍之建築特色,具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特徵、其整體佈局與建物構造、形式皆完整之保存價值。
該建築群夾處鬧市中,卻擁有綠蔭公園與空地形成之綠意空間,其人性化的低密度空間對形塑良好的都市環境具有實質之貢獻。
齊東街五十三巷二、四、六、八、九、十、十三號之建物屋頂雖受損,但可修復性高,鄰近濟南路二段二十五號、二十七號建物曾為空軍總司令與副總司令之官邸,全區日式住宅各種特色仍具備,有群落保存價值。

齊東街日式宿舍 擬面狀保存
文化局五日上午前往齊東街五十三巷,邀請文化資產專家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李乾朗、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原建築系教授堀入憲二、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惠君、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副局長李繁彥等人,共同會勘齊東公園周圍倖存兩排近十棟的日式建築文化價值,發現這批宿舍保存狀況良好,其中一棟甚至可能達到指定古蹟標準,會勘結論建議市府劃設古蹟保存區有效保護這批文化資產。

 這批建於日據時期的木造房舍,距今約六、七十年歷史,原為當時幸町職務官舍群,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文官的宿舍,光復後供國府來台官員使用,目前大部分為臺灣銀行帳列資產。文化局表示,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為台北城中心通往南港、松山的必經之路,係供應城內米糧、煤炭的要道,因此在棋盤狀的都市計畫圖上,還留有斜對角的歷史路徑,頗具見證意味。

 堀入憲二表示,日本當地目前幾乎看不到這樣成群的日式宿舍,因為這種木造建築的壽命大約只有卅年,時間到了就改建,反而在台灣還奇蹟式的留存,相當難得。他指出這批宿舍幾乎都還保留原樣,雖然部分加裝天花或改裝玄關,但主體木結構大致完好,都可將之列為文化資產。

 李乾朗則發現其中一棟日式建築,保存情況相當良好,不但木造格局未曾更動,連庭園內的階石、配石都相當講究,頗具人文意境,已達指定古蹟標準,加以周圍早已巨木成林,鬧中取靜,甚至還存有二次大戰末期日式磚造防空洞的生活遺蹟,因此建議市府劃設保存區,面狀保存這批日式宿舍。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表示,市府應有大氣魄處理濟南路一帶的日式建築,當年自立晚報一帶,曾是台北相當時髦的街區,有舞廳和各式攤販,很多談戀愛的情侶都會來這裡,既然李國鼎故居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市府應該將整個範圍指定為特定區,鼓勵一些與日式建築相稱的產業文化活動在此發生,好好保存此區的人文氣息,讓台北人在已經叢林化的市中心,還有個可喘息的綠意森林。

 近年來齊東街社區居民自發成立「齊東文史工作室」,主張保存日式宿舍及院落大樹,惟所有權人台銀本身,已將其列為年度出售計畫,使得這批對社區具有生活記憶的歷史空間可能就此消失。文化局表示,現有建物經專家鑑定已達指定古蹟和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條件,未來將朝向街廓面狀方式進行保存再利用,至於社區居民的公共訴求,如何與台銀尋求變賣資產的方式取得平衡,會是後續協調溝通的重點。
http://epaper.culture.gov.tw/content/2003/11/content68.html
台北文化電子報 台北市文化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蹟名稱:齊東街53巷2、4、6、8、9、10、13號及濟南路2段25、27號等日式宿舍共9處

類別: 歷史建築

創建年代:約為1920年代至1940年代。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2、4、6、8、9、10、13號及濟南路2段25、27號等。

交通:可搭捷運至忠孝新生站,步行約10分鍾,即可到達。

介紹:
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幸町職務官舍群(今泰安街、齊東街),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南端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其出現年代在一九三五年間,附近區域住有包括第二高女學校、醫學校、工業學校、帝大教授、交通局庶務課技師、國土局土木課技師、總督府食糧局局長、殖產局總務課、總務局審議室事務官、總務局地方課、國土局電力課、財務局會計課、交通局社會課等各課長級之三等官以上官舍;北端齊東街一帶建築群屬中、低階官屬職員宿舍,充分反映日治時代晚期官舍之代表作品。
本區建築群落原為日治時期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的文官宿舍,且位於殖民城市官員住宅區之中心。其後又為光復初期國民政府中央官員宿舍,建築內、外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宿舍之建築特色,具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特徵、其整體佈局與建物構造、形式皆完整之保存價值。
該建築群夾處鬧市中,卻擁有綠蔭公園與空地形成之綠意空間,其人性化的低密度空間對形塑良好的都市環境具有實質之貢獻。
齊東街五十三巷二、四、六、八、九、十、十三號之建物屋頂雖受損,但可修復性高,鄰近濟南路二段二十五號、二十七號建物曾為空軍總司令與副總司令之官邸,全區日式住宅各種特色仍具備,有群落保存價值。

齊東街日式宿舍 擬面狀保存
文化局五日上午前往齊東街五十三巷,邀請文化資產專家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李乾朗、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原建築系教授堀入憲二、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惠君、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副局長李繁彥等人,共同會勘齊東公園周圍倖存兩排近十棟的日式建築文化價值,發現這批宿舍保存狀況良好,其中一棟甚至可能達到指定古蹟標準,會勘結論建議市府劃設古蹟保存區有效保護這批文化資產。

 這批建於日據時期的木造房舍,距今約六、七十年歷史,原為當時幸町職務官舍群,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文官的宿舍,光復後供國府來台官員使用,目前大部分為臺灣銀行帳列資產。文化局表示,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為台北城中心通往南港、松山的必經之路,係供應城內米糧、煤炭的要道,因此在棋盤狀的都市計畫圖上,還留有斜對角的歷史路徑,頗具見證意味。

 堀入憲二表示,日本當地目前幾乎看不到這樣成群的日式宿舍,因為這種木造建築的壽命大約只有卅年,時間到了就改建,反而在台灣還奇蹟式的留存,相當難得。他指出這批宿舍幾乎都還保留原樣,雖然部分加裝天花或改裝玄關,但主體木結構大致完好,都可將之列為文化資產。

 李乾朗則發現其中一棟日式建築,保存情況相當良好,不但木造格局未曾更動,連庭園內的階石、配石都相當講究,頗具人文意境,已達指定古蹟標準,加以周圍早已巨木成林,鬧中取靜,甚至還存有二次大戰末期日式磚造防空洞的生活遺蹟,因此建議市府劃設保存區,面狀保存這批日式宿舍。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表示,市府應有大氣魄處理濟南路一帶的日式建築,當年自立晚報一帶,曾是台北相當時髦的街區,有舞廳和各式攤販,很多談戀愛的情侶都會來這裡,既然李國鼎故居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市府應該將整個範圍指定為特定區,鼓勵一些與日式建築相稱的產業文化活動在此發生,好好保存此區的人文氣息,讓台北人在已經叢林化的市中心,還有個可喘息的綠意森林。

 近年來齊東街社區居民自發成立「齊東文史工作室」,主張保存日式宿舍及院落大樹,惟所有權人台銀本身,已將其列為年度出售計畫,使得這批對社區具有生活記憶的歷史空間可能就此消失。文化局表示,現有建物經專家鑑定已達指定古蹟和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條件,未來將朝向街廓面狀方式進行保存再利用,至於社區居民的公共訴求,如何與台銀尋求變賣資產的方式取得平衡,會是後續協調溝通的重點。
http://epaper.culture.gov.tw/content/2003/11/content68.html
台北文化電子報 台北市文化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蹟名稱:齊東街日式宿舍

類別: 直轄市定古蹟

創建年代:約為1920年代至1940年代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

交通:可搭捷運至忠孝新生站,步行約10分鍾,即可到達

介紹:
本區建築群落原為日治時期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的文官宿舍,且位於殖民城市官員住宅區之中心。其後又為光復初期國民政府中央官員宿舍,建築內、外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宿舍之建築特色,具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特徵、其整體配置完整。
該建築群夾處鬧市中,卻擁有綠蔭公園與空地形成之綠意空間,其人性化的低密度空間對形塑良好的都市環境具有實質之貢獻。
齊東街五十三巷11號係齊東街日式建築群落中保存狀況較佳者,形制較完整。建物內部、外觀仍保有日式宿舍建築之原貌,保存假山、樹石造景元素,反映日人治台時之居住風格。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古蹟名稱:齊東街日式宿舍

類別: 直轄市定古蹟

創建年代:約為1920年代至1940年代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

交通:可搭捷運至忠孝新生站,步行約10分鍾,即可到達

介紹:
本區建築群落原為日治時期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的文官宿舍,且位於殖民城市官員住宅區之中心。其後又為光復初期國民政府中央官員宿舍,建築內、外部空間仍保有日式宿舍之建築特色,具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特徵、其整體配置完整。
該建築群夾處鬧市中,卻擁有綠蔭公園與空地形成之綠意空間,其人性化的低密度空間對形塑良好的都市環境具有實質之貢獻。
齊東街五十三巷11號係齊東街日式建築群落中保存狀況較佳者,形制較完整。建物內部、外觀仍保有日式宿舍建築之原貌,保存假山、樹石造景元素,反映日人治台時之居住風格。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