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佩蓉  攝影:李芸霈
出處:2007年9月號
文章類別:人文
-------------------------------------------------------------------------------------------------------------

  2007年,藍地透徹的9月天。沈靜遙遠的澎湖群島,剎時間成了台北媒體追逐的焦點。英國湄京集團台灣子公司總裁韓亞力(Ashley Hines),將在9月拿到台灣的身分證,並且將移居澎湖縣。

「我們澎湖,有世界最棒的天然景色和人文遺址。」澎湖縣長王乾發信心十足的說。花了六年的時間,韓亞力整合澎湖風櫃地區三百名地主,打算興建五星級渡假村。

  盛傳他是為了即將開放的博弈執照。當全球賭場正面臨供過於求的風險,一張博弈執照,就足以吸引他費盡心思遷移澎湖嗎?

  六年前,時任英國威爾斯工商發展局駐台北代表的韓亞力,曾經來到離澎湖馬公本島一小時船程的離島望安,他第一次望見中社村的古厝聚落,就讚嘆不已。當時,他希望能透過國際資源,讓這片美麗的古厝躋身世界文化遺址的保存體系中。但是,敏感的國際政治地位,讓台灣再美的文化遺產都無法放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被看見。

在海中綻放
  「多年來,台灣的文化資產在申請國際文化保存體系上遭遇很多困難。」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教授林會承說。

  這項期待,在三年前,被實現。

  2003年,「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MW)公布2004~2005年世界100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名單」(List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中社村以聚落現存的完整性、多元的建築風格被視為典型的「漢人聚落」,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同列榜上。

  成就台灣第一個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幕後推手,卻不是財力雄厚的跨國開發商,也不是有龐大資源的政府部門,而是一群來自二級離島的子民。

  花宅,是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的別名。這個名稱的由來很多,最早見諸史料典籍,是十七世紀時杜臻所撰的《澎湖台灣紀略》:「在西者曰大花宅,小花宅。」直至1946年更名中社村為止,三百年來,一直沿襲「花宅」這個饒富詩意的名字作為地名。

  依據在地人的說法,之所以能有如此美麗的名字,是因島上翠綠山巒起伏,位於群山交會處的中社村,環抱於其中猶如綻開的花心。林會承永遠忘不了二十七年前,第一次搭著船前往望安島的情景。當船緩緩駛近潭門港時,翠綠的山巒起伏像朵盛開的花瓣。

  「怎麼有這麼水的庄頭!」他忍不住驚呼。這一眼,締結了林會承與望安不可解的緣分,也開啟了花宅在漢人聚落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並且躋身世界文化舞台之路。

  從下船那一刻起,林會承和成大建築所同學胥直強,開始丈量每棟屋舍,並且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全村百餘棟房子的測繪,從平面可見的房屋走向,到立面空間的透視分析;從門楣窗櫺的細部裝飾,到屋瓦、牆角石老石古石的堆疊方式。花宅聚落每一棟屋子,他都花了兩到三天的時間細細勾勒,描繪。

在風中凋零
  1981年開始,足足六年時間,林會承幾乎成了花宅聚落在學術界發聲的最佳的代言人。「花宅聚落在學術研究上相當重要。」林會承說。就學術的觀點而言,聚落代表了當時期居民的生活樣態,那是一旦消失就再也無法尋回的無形資產,「花宅裡頭的一磚、一瓦都有故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說。

  依據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6年的調查報告指出,目前中社村共有158棟屋舍,其中73%還保留傳統形式,改建新屋的比例不到兩成。

  「中社聚落之所以能保有較原始的面貌,正是因為人口外流的嚴重。」台灣花宅聚落保存協會理事長顏信雄說。

  隨著台灣本島的快速發展,澎湖先民,越是窮鄉僻壤,反而越早離開故鄉,來不及翻新改建,只留下古厝,枯守百年。

  險惡的環境,是花宅子孫的磨難,古厝卻因此得以大規模的倖存。二級離島的生活很苦,冬天缺乏植被的望安土壤,整座島上只有55%的可耕地。秋冬無法捕魚的日子,貧瘠的土壤養不活島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從日據時代開始,人們渡著搖櫓,到了馬公、去了台灣,只留下老人守著住了一輩子的古厝。九○年後,中社村的人口一直在兩百人上下徘徊。
百年古厝禁不起自然的侵襲,人為的棄絕。久無人居的屋舍,忍受春雨、夏颱、秋冬風害的折磨,逐漸毀損。偶爾前來的遊客,帶走屋子裡無主的珍寶,踏上鄰人的石老石古石牆。這些對村落的戕害,都讓前望安國中校長顏神靠痛心疾首。

  在睡中甦醒

  1984年,希望的火炬燃起一盞花宅人的心燈。政府計畫由西嶼二崁、白沙村的瓦銅與望安的中社村之中,擇一聚落設為民俗村。花宅雖是最大、最完整的古厝聚落,但在交通便利性的考量下,位於馬公島的西嶼二崁入選。

  兩年後,韋恩颱風夾帶的狂風暴雨,吹進了無主古厝,重重地擊垮了屋樑頂柱,捲走了百年來靜靜護衛古厝的紅瓦,也澆熄了花宅人引頸盼望的心情。「等到政府來,屋頂已經垮了!」台灣花宅聚落保存協會祕書長曾敬信說。

  嵌在牆上石老石古石,是自己的祖父和父執輩到強風驟雨後的海邊一顆一顆撿拾回來的,每一片用來作為基底的玄武岩,一斧一劈前前後後需要三年的時間,才有了一間供全家人遮風避雨的屋子,說什麼也不能任其荒廢。

  於是,曾敬信和弟弟──馬公文光國中老師曾文明召集了曾家後代十二口,自己集資出錢耗費近三百萬將祖厝翻修,鄰巷的顏神靠也加入了行列。同時間,他們也不斷在地方報紙上投書,向地方文化局陳情,希望喚起注意。另一面,學術界的能量還在累積。九○年代末,林會承的學生先後進入田野,記錄起這個村落的有形的形式與無形的興衰。

  終於,機會來了。林會承和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的主導下,他們將過去的研究資料,和當地居民的保存行動,整理成百餘頁的報告,以「台灣」之名和台南安平一同提報審核。2003年9月,花宅人長期盼望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那一夜,花宅人很平靜。因為這似乎只是花宅重生的第一步。「我心裡想的,是花宅的下一步該怎麼辦?」花宅107號主人曾文明,二十年來,一直是這條路上最踽踽獨行的先行者之一。

  「文化保育的議題,一直是台灣公共領域中最弱勢的一塊。」張玉璜說。在台灣從事文化保存長達十年的時間,張玉璜有些欲振乏力,但是卻在澎湖的花宅人身上看見一絲希望。

在心中承襲
  花宅人自組性發起的社團──「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兩年前成立了。號召曾經離開的望安人回到故鄉,重新整建自己的古厝,為僅存的家鄉文化盡一份心。

  這群人,比誰都努力在保護自己的家園。像是誓死守護聖杯祕密的聖殿騎士團一般,這些人有著一個共同守護的信念。那是深植在血液中代代相傳,源出於「花宅」人的驕傲。

  「我們這一代能做的都做了,至少要讓孩子們知道,花宅在哪,為什麼叫花宅。」花宅1號的主人,六年前全家遷居望安的鄭方友說。

  回過身,這群曾經離開的花宅子民們,重新回到孕育自己生命的「花胎」中。(編按:花宅的閩南語地名)他們大口吸進望安略帶鹹味的海風,努力地讓埋藏在銀合歡肆虐的古厝能重見天日。

  在文化保存的路途上,在地居民意識的凝聚,往往左右事件的成敗。無疑地,對故鄉的熱情,譜出了花宅聚落拯救的動人故事。

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
  「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簡稱WMW)係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簡稱WMF)於1995年資助成立,主要工作在於支援世界各地値得關注的文化遺址。該計畫每兩年接受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士所提供之受到威脅的文化紀念物名單中,篩選出100件最值得世人關注、並加以維護者。評審團由該基金會邀請10餘位包括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歷史學者、文化紀念物保存政策官方人士等組成,以投票方式決定世界百大守護名單。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