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book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Zero Limits: The Secret Hawaiian System for Wealth, Health, Peace, and More
作者:喬.維泰利、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
原文作者:Joe Vitale、Ihaleakala Hew Len, PhD.
譯者:宋馨蓉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51474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四句話:謝謝你,對不起,原諒我,我愛你,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讓心處於「零」的狀態,一切就會順利?

  這聽起來很扯,卻有效得驚人!



 原在夏威夷島上的一位神奇治療師,卻轟動全美和日本,因為他運用的「零極限」法,宛如吸引力法則的終極版本,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蹟!

★日本「企管之神」船井幸雄熱切推薦並親身實踐。

★靈性作家張德芬、宗教學博士許麗玲感動推薦。

  故事從一個世界上最奇特的治療師的傳說開始……


  《祕密》的作者之一喬.維泰利,從朋友那兒聽說有位心理醫生不必見到病人,就治癒了一整個醫院裡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這些犯過罪的病人,雖然帶著手鐐腳銬,還是會不時攻擊工作人員。醫院裡每月都會有心理學家離職,工作人員也經常請假不上班。但從修.藍博士來到這家醫院幾個月後,原本重度依賴藥物的病患,慢慢停藥了;被單獨囚禁的病患,不再有攻擊行為,可以在院區自由走動。工作人員開始喜歡上班,病患慢慢被釋放,最後整個病院也不需要存在了……


  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勾起了維泰利的好奇心,他決定去找尋這位神奇的治療師,向他學習。過程中,維利泰發現修.藍博士用的是四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來清理自己,這個清理的過程是一種夏威夷的傳統療法,叫作「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這個方法不僅讓精神病患被療癒,也讓一位過敏氣喘了五十年的婦人,在一夕間神奇治癒,還有許多在人際關係、工作、健康等成功運用此法的真實故事都蒐錄在書中,帶你逐漸揭開這個方法的神祕面紗。


  如果你用不受框限的眼光看世界,讓心智回到「零極限」的狀態,每一件事都是可能的。你能更自在、優雅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從而獲得財富、健康、平靜與快樂。


  讓我們:不只不抱怨,更要說「我愛你」!

作者簡介

喬.維泰利(Joe Vitale)

  行銷顧問公司「催眠行銷股份有限公司」(Hypnotic Marketing, Inc.)總裁,因為兼具靈性和對行銷的敏銳度,而被稱為「網路菩薩」。他的客戶包括紅十字會、美國公共電視網、赫門兒童紀念醫院,以及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著有《相信就可以做到》《快速成交的催眠推銷法》《我夢想,因為我不絕望》《每分鐘都有顧客誕生》《The Key:啟動正向吸引力的鑰匙》,以及超級暢銷的有聲書《無恥行銷力量大》。他也是熱門電影《祕密》裡其中一位見證名人。


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Ihaleakala Hew Len, PhD.)


  「宇宙的自由.大我基金會」榮譽主席,教授解決問題和釋放壓力的課程長達四十年,並曾在夏威夷州立醫院擔任了三年的臨床諮商心理學家,治癒了醫院裡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這些年來,他已經與超過上千人一同工作過,包括聯合國的許多團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類合一會議、世界和平會議、傳統印度醫學高峰會、歐洲和平療癒者,以及夏威夷州立教師協會。


  他從一九八三年起就在全世界教導新版的荷歐波諾波諾療法。他曾經三次與夏威夷治療師莫兒娜.納拉瑪庫.西蒙那一起在聯合國發表這個療法。


  修.藍博士經常與有發展障礙的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工作,經驗豐富。現在他常常與喬.維泰利博士一起到各地講學,帶領他熱愛的夏威夷療法工作坊。


譯者簡介

宋馨蓉

  台灣出生。求學、工作、流浪、玩耍日本、新加坡、紐西蘭、澳洲等地近二十年。有掛在牆上頗養眼的企業管理碩士(MBA)、行銷企管雙學士和自然醫學認證保健師等學位。目前回到寶島,從事德國DNA Bio Resonance研究翻譯諮詢,並在台北「光。中心」以身心靈健康保健師之名,傳遞愛地球、環保、健康、散播歡樂散播愛等喜悅訊息給地球人。



內容連載:
故事背後的真相

修‧藍博士說:「我一開始在州立醫院跟那些患有精神病的罪犯一起工作時,那裡每天都會發生三、四次病患互相攻擊的事件。那時大約有三十個病人,他們被戴上腳鐐、手銬,被關在隔離病房,或者被限制在院區裡。醫生和護士在走廊上都是背靠著牆走路,因為害怕被攻擊。而僅僅經過幾個月的清理,我們就看到完全正向的轉變:不再需要腳鐐、手銬,不再需要隔離,而病人也被允許離開院區去工作或運動了。」

但是他到底做了什麼,而開啟這樣的轉化呢?

修‧藍博士解釋說,那裡的病患甚至病房都沒有感覺到愛,所以他去愛這一切。

「我看到那些牆,發現它們需要重新粉刷,」他告訴我,「但油漆一刷上去就剝落,沒有一次留得住,所以我就告訴那些牆,我愛它們。然後有一天,有人決定粉刷牆壁,而這次油漆就留在牆上,不再剝落了。」

不用說也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已經越來越習慣聽他說起這類事情了。最後,我不得不提出那個最困擾我的問題。

「所有的病人都被釋放了嗎?」

「有兩個沒有,」他說道,「他們被轉送到其他地方。除此之外,整個院區的病患都被治癒了。」

「如果你想知道那幾年的情況,就寫信給歐瑪卡—歐—卡拉‧哈馬古奇吧,她當時是那裡的社工。」

我寫了。而她給我的回信如下:

親愛的喬:

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

這封信是我和埃默里‧蘭斯‧奧利維拉一起回覆的,他也是當時和修‧藍博士一起工作的社工。
我被分配到夏威夷州立精神病院裡的一個法院所屬單位擔任社工,那個單位叫作「隔離加強戒護單位」。那裡關押著犯下重罪——謀殺、強暴、攻擊、搶劫、性騷擾,或以上多種罪行——且被診斷或疑似有嚴重精神障礙的病患。

那些精神病罪犯裡面,有些因精神異常獲判無罪,但要關押在醫院裡;有些是精神嚴重失常,需要在那裡接受治療;還有些是到那裡去接受診斷、評估,看看他們是否可以繼續接受審判(例如評估他們是否有能力理解對他們的指控,並參與自己的辯護)。有些人有精神分裂症,有些有躁鬱症,有些有智力障礙,另外一些人則被診斷出有精神病或反社會人格。也有人企圖說服法庭相信他罹患以上疾病的一種或全部。

這些人全都是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地被關在單位裡,只有在就醫或出庭時,才被允許在有人押送且帶上腳鐐、手銬的情況下離開。他們一整天大多被關在隔離病房裡,那裡的牆壁和屋頂都是水泥做的,浴室鎖著,而且沒有窗戶。很多人被施用高劑量的藥物,而活動幾乎是沒有的。

「突發事件」在意料之中——病人攻擊工作人員,病人攻擊其他病人,病人攻擊自己,病人企圖逃跑。而工作人員的「突發事件」也是個問題——工作人員操控病人;亂用藥品、請病假,以及薪資問題;工作人員意見不合;心理學家、心理醫生和管理人員長期以來的高流動率;還有管線和電力問題等等。那是個緊張、不穩定、瘋狂又令人沮喪的地方,甚至連植物都沒辦法在那裡生長。
即使後來那個單位搬到一個重新裝修且更加安全的地方,裡面還有用柵欄圍起來的休閒區域,也沒有人會期待它真的有什麼變化。

所以當「另一個心理學家」出現的時候,大家認為他應該會試著推動一些新東西、執行一些最先進的計畫,然後幾乎是一來就離開——呵(打個呵欠)。

然而這次來的是修‧藍博士,他除了非常友善之外,幾乎什麼事也沒做。他不做評估、檢查或診斷,也沒有提供任何治療,沒有進行任何心理測驗。他常常遲到、不參加個案會議,甚至也不按照規定做工作紀錄。反之,他實行了一個「奇怪」的療法,叫作「荷歐波諾波諾大我意識療法」,說什麼要為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只看著自己的內在,然後讓自己內在那些負面的、有害的能量可以被移除——呵(再打個呵欠)。
最奇怪的是,大家觀察到這個心理學家看起來總是很自在,甚至非常自得其樂!他常常大笑,和病人及工作人員相處愉快,而且看起來真的很喜歡他在這裡的工作。每個人似乎也都很喜愛他,儘管他看起來不像做了很多事。

然後事情開始改變。隔離病房開始清空;病人變得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和需求負責;他們還開始參與規畫、執行自己的治療方案。用藥程度也開始降低,病人可以不帶手銬和腳鐐到單位外面去。
整個單位變得有活力——更冷靜、更輕盈、更安全、更乾淨,也更積極、有趣、有效率。植物開始生長,管線問題幾乎不存在,單位裡的暴力事件變得很稀少,而工作人員看起來相處更融洽、更放鬆,也更有熱情了。再也沒有員工請病假及人手不足的問題,反倒是工作人員過多,大家都擔心因此丟掉工作。

有兩次特別的狀況讓我記憶深刻,至今難忘。

單位裡有個患有極度嚴重妄想症和偏執狂的病人,他在醫院和外面的公共場合都有過嚴重傷害好幾個人的暴力紀錄,已經進出醫院多次。這次他因為犯下謀殺案,而被送到「隔離加強戒護單位」來。他總是讓我毛骨悚然,每次只要他在附近,我脖子後面的毛都會站起來。

而在修‧藍博士來了一兩年後,有一次我看到那個病人由護衛陪同,朝我這個方向走過來——沒有戴著腳鐐、手銬,而我脖子後面的毛並沒有站起來。那感覺好像我只是注意到他,卻不帶任何批判,即使在我們幾乎是肩靠著肩經過彼此的時候。我並沒有往常隨時準備逃開的反應,事實上,我發現他看起來很平靜。當時我已經不在那裡工作了,但我還是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後來我得知那個病人已經好一陣子不戴手銬和腳鐐,也出隔離病房很久了,而唯一的解釋是有些工作人員在實行荷歐波諾波諾,那是修‧藍博士與他們分享的。

另一件事發生在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當天我正在休「心理健康」假,遠離工作,放鬆自己。新聞出現隔離加強戒護單位裡一個病人出庭的報導,那個病人猥褻又殺害了一個三、四歲的女孩。由於他之前被認為不適合繼續接受審判,所以住院治療。他接受幾位精神醫生和心理學家的診察與評估,得到的診斷讓他很有機會以精神失常為由獲判無罪。他不用入獄服刑,而是被判在監管比較寬鬆的州立醫院接受治療,而且可能獲得假釋。

修‧藍博士和這位病人互動,病人之後還請修‧藍博士教他荷歐波諾波諾大我意識療法,據說他始終堅持不懈地練習,就像他還是個海軍陸戰隊軍官的時候一樣。現在的他被認為已有能力繼續受審,法院也安排了出庭日期讓他抗辯。

儘管其他多數病人和他們的律師都曾選擇、也可能永遠會選擇以精神失常為由進行無罪抗辯,但這位病人沒有。出庭的前一天,他解聘了他的律師。第二天下午,他站在法庭上,面對法官,懊悔且恭順地宣告:「我必須負責,對不起。」沒人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景,法官還過了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

之前我和修‧藍博士還有這個病人一起打過兩、三次網球。儘管這個病患表現得很有禮貌又很體貼,我心裡還是有批判。然而,就在他說他必須負責的那個瞬間,我只感受到對他的溫柔和愛,也察覺到整個法庭裡有一個巨大變化。法官和律師的聲音變得柔和,他周圍的人似乎也帶著溫柔的微笑看著他。那只是一瞬間。

所以後來有一天下午,當修‧藍博士問我們有沒有人想要在打完網球後向他學習荷歐波諾波諾,我馬上跳起來報名,並焦急地希望網球趕快打完。我那時在夏威夷州立醫院看到的是神性透過修‧藍博士在運作,到現在即使已經過了快二十年,我依然感到敬畏。我永遠感激修‧藍博士,以及他帶來的「古怪」療法。

順便提一下(如果你也想知道的話),那個病人被判有罪,但法官准許了他的請求,判他在自己家鄉的聯邦監獄服刑,讓他離妻兒近一點。

還有,儘管已過了將近二十年,我在今天早上接到一通以前單位裡的祕書打來的電話,他想知道修‧藍博士最近是否有時間參加老員工的聚會,這些員工大多數都退休了。我們在幾星期內就會碰面,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我會張開天線迎接新故事的。

平靜
歐‧哈
就是這個樣子。修‧藍博士確實在那間醫院裡成就了一個奇蹟,藉由實行愛與寬恕,他轉化了那些沒有希望、可以說是被社會拋棄的人們。
那就是愛的力量。

當然,我還是想多了解一些。
完成這本書的初稿之後,我寄給修‧藍博士審閱,希望他能確認內容的正確性。而如果他在精神病院那些年的故事有任何遺漏,我也希望他能補足。
在收到書稿的一星期後,他寫了下面這封電子郵件給我:

喬:
這是一封給你的私人信件,只給你一個人,是我看完《零極限》草稿的回覆。我對草稿還有些建議,但我會留到之後的信件再說。

「你已經做完你該做的了。」莫兒娜語氣平靜地說。

「我已經做完該做的什麼?」我問。

「你已經做完你在夏威夷州立醫院該做的了。」

在一九八七年七月的那個夏日,雖然我感覺到她話裡的果斷,我還是說:「我必須提前兩個星期通知他們。」當然,我並沒有這麼做。我一直沒有去處理,醫院裡也沒人提起。

我再也沒有去醫院,甚至沒有出席醫院為我辦的送別派對,我的朋友只好在我缺席的情況下慶祝了。而送別的禮物則在派對之後送到大我基金會的辦公室。

我珍愛那些在夏威夷州立醫院工作的日子,我愛院區裡的人。不知哪一刻起,我從一個全職心理學家變成那個大家庭的一員。

我一個星期有二十小時是和那裡的工作人員、病患、管理人員、警察,以及院區裡可見與不可見的力量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就這樣過了三年。

在隔離病房、金屬鐐銬、藥物和其他控制病人的形式都是正規且可接受的工作方式時,我人在那裡。
後來隔離病房和金屬鐐銬就這麼不再使用的時候,我也在那裡。到底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沒有人知道。

肢體和語言的暴力衝突也幾乎完全消失,藥物的使用就這麼減少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病人可以不用戴手銬腳鐐、也不需要醫生證明,就可以到單位外面去從事休閒活動和工作了。

不知不覺間,院區從瘋狂、緊張,轉變成平靜、安詳。

而長期缺乏人手的情況,也變成人員過剩。

所以我想說清楚,我是院區裡親密、積極的家庭成員之一,而不是個旁觀者。

沒錯,我是沒有提供治療,沒有為病患做心理測驗,不參加員工會議,也不出席病患的個案會議。但是,我確實緊密地參與了院區的運作。

第一個院區內的工作計畫(烤餅乾去賣)開始時,我在場;第一個院區外的活動(洗車)開始時,我在場;第一個院區外的休閒活動計畫開始時,我也在場。

我沒有做一般全職心理學家會做的事,並不是因為我覺得它們沒有用,我只是因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而沒有那麼做。

但是,我會在院區裡散步,和大家一起烤餅乾,一起到院區外慢跑、打網球。

不過我做得更多的是,每個星期在我出發到院區之前、在院區裡面的時候,以及離開院區以後,我都會進行清理,整整持續三年。每天早上、每天傍晚,我都會清理自己內在跟院區有關的一切,而如果我腦子裡浮現跟院區有關的任何事,我也會進行清理。

謝謝你。

我愛你。

「我」的平靜

伊賀列卡拉

我喜歡修‧藍博士這進一步的說明。這不僅展現了修‧藍博士的謙遜,也有助於解釋修‧藍博士受聘於醫院時做過和沒有做的事。

我回信給他,請求他允許我把這封電子郵件加進書裡,以便和你們分享。他回覆了一個我最期待的字:「好」。

我還沒有向這位神奇人物學夠東西。我們決定一起帶領研討會,當然也要合寫這本書,不過至少我現在知道他如何把整間醫院裡的精神疾病罪犯都治好了。他的方法就像他做每件事的方式一樣: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而他在自身下工夫的方法,就是透過簡單的三個字:「我愛你」。

當然,這是你我也都能做到的方法。如果要我為修‧藍博士教授的新版「透過荷歐波諾波諾形成的大我意識」療法總結出幾個步驟,會是像這個樣子:

1.持續地清理
2.對朝你而來的靈感和機會採取行動
3.繼續清理

就是這麼簡單。這也許是有史以來到達成功最短、阻礙最少的路,也可能是到達零的狀態最直接的途徑。而這一切的開始與結束都是一句神奇的「我愛你」。

這是進入零極限區域的路。

是的,就是「我愛你」。

真實故事

許多參加晚宴和「彰顯週末」靈修活動的人都有了突破。在這一章裡,你將讀到他們的真實故事,然後你會明白荷歐波諾波諾這個療法的力量。

我尋覓氣喘療法尋覓了一輩子,終於結束了……

在一個不可思議的晚上——二○○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困擾我五十多年的氣喘和過敏症狀,忽然神奇地停止了。

那一天稍早,當我正輕鬆地吃著德州風味的墨西哥午餐時,我感覺內在有一陣「胎動」。喔,那感覺非常奇妙,好像有什麼事正在發生,而我正在被治療。一陣愛的波浪淹沒了我,之後我繼續吃午餐。

那天晚上,飯店會議廳的空氣中充滿電流,那是一種無法解釋的興奮在沸騰。修‧藍博士,也就是主講人,最後和我坐在同一桌。用餐到一半時,我告訴他一次氣喘發作的經驗,稍後他就把這個用來當作他談話的開頭。

我對於夏威夷民俗療法「胡那」的靈性療癒模式很熟悉,但對於修‧藍博士詳細說明的那個療法,其核心的治療與寬恕的方法與哲學並不了解。修‧藍博士告訴我們,他正在清理出席晚宴的每一個人——透過讀我們的名字,得到清明,與我們合一。怎麼做到的?他是透過表達對每個人的愛,透過請求原諒——原諒他和他的祖先在過去或現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我們及我們的祖先所做過的錯誤行為,這個請求原諒的範圍一路回溯到微生物時代。哇!要清理可真多——如此一來,他和我們就可以回到存在於神性裡的真實關係。

隔天奇蹟就開始展現了。我跟我的良師益友和他妻子約了吃午餐——雖然我從外地來,也不曾和他們親自見過面。我必須走過好幾個街區才到得了那間餐廳,然而我發現我在這段路程中居然完全不需要使用氣喘吸入器,那是最不尋常的第一個徵兆。他們說我停車的地方距離餐廳非常遠,我告訴他們也許我已經沒有氣喘了,感覺起來似乎是這樣。

當天傍晚,我很榮幸地可以跟修‧藍博士共進晚餐。我們談到荷歐波諾波諾的療癒,也談到既然我現在已經體驗過了它對我的氣喘病所展現的力量,那麼我就可以去幫助有同樣問題的人。修‧藍博士也提到飯前喝水很重要,這樣可以沖掉毒素,也可以讓家庭環境擺脫雜亂。嗯哼!

而且,原來最好的結果還可以變得更好。六個月過去了,雖然期間我得了支氣管炎,但是不用吃藥就復原了。我再也沒有發出喘息聲,也不再需要吸入器或任何一種氣喘藥物。從那時候開始,我可以在家跟貓咪、小狗、小鳥共處好幾個小時沒問題,不會發出喘息聲,也不需要吸入器。我肺部的聲音跟鈴聲一樣清晰,而這是這輩子第一次,我可以深深地、徹底地呼吸。哇!

修‧藍博士,雖然你不把這個叫作治療,也不稱你自己為治療師,而且你會說這是宇宙和我的靈魂做到的,我還是要謝謝你。也謝謝喬‧維泰利跟我們分享修‧藍博士,以及那個神奇的療癒之夜!我永遠感激!

瑪莎‧史尼

零極限基本原則

1.你對正在發生的事一點頭緒也沒有
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要知道在你身上和你周圍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就是現在,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正在自我調整。無數不可見的信號在空中傳遞,從無線電波到思想形態,而這一切你完全無法有意識地感應到。你的確正在共同創造你自己的實相,但這一切都是無意識地發生,你的意識並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一直正面思考,卻依然窮困潦倒。你的意識並不是真正的創造者。

2.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
很顯然地,如果你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你當然也無法控制一切。認為你可以讓這世界遵照你的命令,只是一種滿足小我的追求。既然你的小我無法完全看透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那麼讓小我來決定什麼對你最好顯然是不智的。你可以選擇,但是你無法控制。你可以用你的意識開始去選擇你想經歷的事,但是你必須放下,不去管它是否會實現,或怎麼實現、何時實現。臣服才是關鍵。

3.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
無論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什麼,無論它是怎麼來的,都需要你去療癒,只因為它現在出現在你的感知範圍內。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得到,你就能治癒它;如果你在別人身上看到它,而這讓你困擾,那你就要療癒它。或者就像歐普拉曾經說過的(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因為你有,所以你看得出來。」你也許不明白為什麼那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或那是怎麼發生的,但你現在可以放下,因為你已經覺察到了。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清明地去實現你的期望,因為你釋放了淤塞的能量,讓這些能量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

4.你要對所有你經歷到的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並不是你的錯,不過是你的責任。這種個人責任的觀念除了你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之外,也包括出現在你生命裡的其他人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一切。如果你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一切負起完全責任,那麼當別人發生問題時,那也是你的問題。這和第三條原則是相連的——原則三說的就是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簡言之,對於你的現狀,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負起責任,也就是接受它、擁有它、愛它。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與本源調和。

5.通往零極限的車票就是說那句「我愛你」
讓你獲得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讓你從療癒到彰顯的通行證,就是那句簡單的「我愛你」。向神性說「我愛你」會清理你內在的一切,這樣你就能體驗當下的奇蹟:零極限。重點就是要愛所有事物,愛這多餘的肥肉、愛這癮頭、愛這問題兒童,或是愛鄰居、伴侶——愛這一切。愛會轉化並釋放阻塞的能量,說「我愛你」,就能經歷到神性,就像說「芝麻開門」一樣。

6.靈感比意念更重要
意念是心智的玩具,靈感則是來自神性的指令。從某一刻起,你會臣服,然後開始傾聽,而不是乞求與等待。意念是小我以受限的觀點,企圖去控制生命;靈感則是從神性接收到訊息,並採取行動。意念發揮作用會帶來成果,靈感發揮作用則會帶來奇蹟。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TAG]閱讀

延伸閱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Zero Limits: The Secret Hawaiian System for Wealth, Health, Peace, and More
作者:喬.維泰利、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
原文作者:Joe Vitale、Ihaleakala Hew Len, PhD.
譯者:宋馨蓉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51474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四句話:謝謝你,對不起,原諒我,我愛你,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讓心處於「零」的狀態,一切就會順利?

  這聽起來很扯,卻有效得驚人!



 原在夏威夷島上的一位神奇治療師,卻轟動全美和日本,因為他運用的「零極限」法,宛如吸引力法則的終極版本,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蹟!

★日本「企管之神」船井幸雄熱切推薦並親身實踐。

★靈性作家張德芬、宗教學博士許麗玲感動推薦。

  故事從一個世界上最奇特的治療師的傳說開始……


  《祕密》的作者之一喬.維泰利,從朋友那兒聽說有位心理醫生不必見到病人,就治癒了一整個醫院裡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這些犯過罪的病人,雖然帶著手鐐腳銬,還是會不時攻擊工作人員。醫院裡每月都會有心理學家離職,工作人員也經常請假不上班。但從修.藍博士來到這家醫院幾個月後,原本重度依賴藥物的病患,慢慢停藥了;被單獨囚禁的病患,不再有攻擊行為,可以在院區自由走動。工作人員開始喜歡上班,病患慢慢被釋放,最後整個病院也不需要存在了……


  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勾起了維泰利的好奇心,他決定去找尋這位神奇的治療師,向他學習。過程中,維利泰發現修.藍博士用的是四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來清理自己,這個清理的過程是一種夏威夷的傳統療法,叫作「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這個方法不僅讓精神病患被療癒,也讓一位過敏氣喘了五十年的婦人,在一夕間神奇治癒,還有許多在人際關係、工作、健康等成功運用此法的真實故事都蒐錄在書中,帶你逐漸揭開這個方法的神祕面紗。


  如果你用不受框限的眼光看世界,讓心智回到「零極限」的狀態,每一件事都是可能的。你能更自在、優雅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從而獲得財富、健康、平靜與快樂。


  讓我們:不只不抱怨,更要說「我愛你」!

作者簡介

喬.維泰利(Joe Vitale)

  行銷顧問公司「催眠行銷股份有限公司」(Hypnotic Marketing, Inc.)總裁,因為兼具靈性和對行銷的敏銳度,而被稱為「網路菩薩」。他的客戶包括紅十字會、美國公共電視網、赫門兒童紀念醫院,以及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著有《相信就可以做到》《快速成交的催眠推銷法》《我夢想,因為我不絕望》《每分鐘都有顧客誕生》《The Key:啟動正向吸引力的鑰匙》,以及超級暢銷的有聲書《無恥行銷力量大》。他也是熱門電影《祕密》裡其中一位見證名人。


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Ihaleakala Hew Len, PhD.)


  「宇宙的自由.大我基金會」榮譽主席,教授解決問題和釋放壓力的課程長達四十年,並曾在夏威夷州立醫院擔任了三年的臨床諮商心理學家,治癒了醫院裡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這些年來,他已經與超過上千人一同工作過,包括聯合國的許多團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類合一會議、世界和平會議、傳統印度醫學高峰會、歐洲和平療癒者,以及夏威夷州立教師協會。


  他從一九八三年起就在全世界教導新版的荷歐波諾波諾療法。他曾經三次與夏威夷治療師莫兒娜.納拉瑪庫.西蒙那一起在聯合國發表這個療法。


  修.藍博士經常與有發展障礙的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工作,經驗豐富。現在他常常與喬.維泰利博士一起到各地講學,帶領他熱愛的夏威夷療法工作坊。


譯者簡介

宋馨蓉

  台灣出生。求學、工作、流浪、玩耍日本、新加坡、紐西蘭、澳洲等地近二十年。有掛在牆上頗養眼的企業管理碩士(MBA)、行銷企管雙學士和自然醫學認證保健師等學位。目前回到寶島,從事德國DNA Bio Resonance研究翻譯諮詢,並在台北「光。中心」以身心靈健康保健師之名,傳遞愛地球、環保、健康、散播歡樂散播愛等喜悅訊息給地球人。



內容連載:
故事背後的真相

修‧藍博士說:「我一開始在州立醫院跟那些患有精神病的罪犯一起工作時,那裡每天都會發生三、四次病患互相攻擊的事件。那時大約有三十個病人,他們被戴上腳鐐、手銬,被關在隔離病房,或者被限制在院區裡。醫生和護士在走廊上都是背靠著牆走路,因為害怕被攻擊。而僅僅經過幾個月的清理,我們就看到完全正向的轉變:不再需要腳鐐、手銬,不再需要隔離,而病人也被允許離開院區去工作或運動了。」

但是他到底做了什麼,而開啟這樣的轉化呢?

修‧藍博士解釋說,那裡的病患甚至病房都沒有感覺到愛,所以他去愛這一切。

「我看到那些牆,發現它們需要重新粉刷,」他告訴我,「但油漆一刷上去就剝落,沒有一次留得住,所以我就告訴那些牆,我愛它們。然後有一天,有人決定粉刷牆壁,而這次油漆就留在牆上,不再剝落了。」

不用說也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已經越來越習慣聽他說起這類事情了。最後,我不得不提出那個最困擾我的問題。

「所有的病人都被釋放了嗎?」

「有兩個沒有,」他說道,「他們被轉送到其他地方。除此之外,整個院區的病患都被治癒了。」

「如果你想知道那幾年的情況,就寫信給歐瑪卡—歐—卡拉‧哈馬古奇吧,她當時是那裡的社工。」

我寫了。而她給我的回信如下:

親愛的喬:

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

這封信是我和埃默里‧蘭斯‧奧利維拉一起回覆的,他也是當時和修‧藍博士一起工作的社工。
我被分配到夏威夷州立精神病院裡的一個法院所屬單位擔任社工,那個單位叫作「隔離加強戒護單位」。那裡關押著犯下重罪——謀殺、強暴、攻擊、搶劫、性騷擾,或以上多種罪行——且被診斷或疑似有嚴重精神障礙的病患。

那些精神病罪犯裡面,有些因精神異常獲判無罪,但要關押在醫院裡;有些是精神嚴重失常,需要在那裡接受治療;還有些是到那裡去接受診斷、評估,看看他們是否可以繼續接受審判(例如評估他們是否有能力理解對他們的指控,並參與自己的辯護)。有些人有精神分裂症,有些有躁鬱症,有些有智力障礙,另外一些人則被診斷出有精神病或反社會人格。也有人企圖說服法庭相信他罹患以上疾病的一種或全部。

這些人全都是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地被關在單位裡,只有在就醫或出庭時,才被允許在有人押送且帶上腳鐐、手銬的情況下離開。他們一整天大多被關在隔離病房裡,那裡的牆壁和屋頂都是水泥做的,浴室鎖著,而且沒有窗戶。很多人被施用高劑量的藥物,而活動幾乎是沒有的。

「突發事件」在意料之中——病人攻擊工作人員,病人攻擊其他病人,病人攻擊自己,病人企圖逃跑。而工作人員的「突發事件」也是個問題——工作人員操控病人;亂用藥品、請病假,以及薪資問題;工作人員意見不合;心理學家、心理醫生和管理人員長期以來的高流動率;還有管線和電力問題等等。那是個緊張、不穩定、瘋狂又令人沮喪的地方,甚至連植物都沒辦法在那裡生長。
即使後來那個單位搬到一個重新裝修且更加安全的地方,裡面還有用柵欄圍起來的休閒區域,也沒有人會期待它真的有什麼變化。

所以當「另一個心理學家」出現的時候,大家認為他應該會試著推動一些新東西、執行一些最先進的計畫,然後幾乎是一來就離開——呵(打個呵欠)。

然而這次來的是修‧藍博士,他除了非常友善之外,幾乎什麼事也沒做。他不做評估、檢查或診斷,也沒有提供任何治療,沒有進行任何心理測驗。他常常遲到、不參加個案會議,甚至也不按照規定做工作紀錄。反之,他實行了一個「奇怪」的療法,叫作「荷歐波諾波諾大我意識療法」,說什麼要為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只看著自己的內在,然後讓自己內在那些負面的、有害的能量可以被移除——呵(再打個呵欠)。
最奇怪的是,大家觀察到這個心理學家看起來總是很自在,甚至非常自得其樂!他常常大笑,和病人及工作人員相處愉快,而且看起來真的很喜歡他在這裡的工作。每個人似乎也都很喜愛他,儘管他看起來不像做了很多事。

然後事情開始改變。隔離病房開始清空;病人變得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和需求負責;他們還開始參與規畫、執行自己的治療方案。用藥程度也開始降低,病人可以不帶手銬和腳鐐到單位外面去。
整個單位變得有活力——更冷靜、更輕盈、更安全、更乾淨,也更積極、有趣、有效率。植物開始生長,管線問題幾乎不存在,單位裡的暴力事件變得很稀少,而工作人員看起來相處更融洽、更放鬆,也更有熱情了。再也沒有員工請病假及人手不足的問題,反倒是工作人員過多,大家都擔心因此丟掉工作。

有兩次特別的狀況讓我記憶深刻,至今難忘。

單位裡有個患有極度嚴重妄想症和偏執狂的病人,他在醫院和外面的公共場合都有過嚴重傷害好幾個人的暴力紀錄,已經進出醫院多次。這次他因為犯下謀殺案,而被送到「隔離加強戒護單位」來。他總是讓我毛骨悚然,每次只要他在附近,我脖子後面的毛都會站起來。

而在修‧藍博士來了一兩年後,有一次我看到那個病人由護衛陪同,朝我這個方向走過來——沒有戴著腳鐐、手銬,而我脖子後面的毛並沒有站起來。那感覺好像我只是注意到他,卻不帶任何批判,即使在我們幾乎是肩靠著肩經過彼此的時候。我並沒有往常隨時準備逃開的反應,事實上,我發現他看起來很平靜。當時我已經不在那裡工作了,但我還是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後來我得知那個病人已經好一陣子不戴手銬和腳鐐,也出隔離病房很久了,而唯一的解釋是有些工作人員在實行荷歐波諾波諾,那是修‧藍博士與他們分享的。

另一件事發生在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當天我正在休「心理健康」假,遠離工作,放鬆自己。新聞出現隔離加強戒護單位裡一個病人出庭的報導,那個病人猥褻又殺害了一個三、四歲的女孩。由於他之前被認為不適合繼續接受審判,所以住院治療。他接受幾位精神醫生和心理學家的診察與評估,得到的診斷讓他很有機會以精神失常為由獲判無罪。他不用入獄服刑,而是被判在監管比較寬鬆的州立醫院接受治療,而且可能獲得假釋。

修‧藍博士和這位病人互動,病人之後還請修‧藍博士教他荷歐波諾波諾大我意識療法,據說他始終堅持不懈地練習,就像他還是個海軍陸戰隊軍官的時候一樣。現在的他被認為已有能力繼續受審,法院也安排了出庭日期讓他抗辯。

儘管其他多數病人和他們的律師都曾選擇、也可能永遠會選擇以精神失常為由進行無罪抗辯,但這位病人沒有。出庭的前一天,他解聘了他的律師。第二天下午,他站在法庭上,面對法官,懊悔且恭順地宣告:「我必須負責,對不起。」沒人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景,法官還過了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

之前我和修‧藍博士還有這個病人一起打過兩、三次網球。儘管這個病患表現得很有禮貌又很體貼,我心裡還是有批判。然而,就在他說他必須負責的那個瞬間,我只感受到對他的溫柔和愛,也察覺到整個法庭裡有一個巨大變化。法官和律師的聲音變得柔和,他周圍的人似乎也帶著溫柔的微笑看著他。那只是一瞬間。

所以後來有一天下午,當修‧藍博士問我們有沒有人想要在打完網球後向他學習荷歐波諾波諾,我馬上跳起來報名,並焦急地希望網球趕快打完。我那時在夏威夷州立醫院看到的是神性透過修‧藍博士在運作,到現在即使已經過了快二十年,我依然感到敬畏。我永遠感激修‧藍博士,以及他帶來的「古怪」療法。

順便提一下(如果你也想知道的話),那個病人被判有罪,但法官准許了他的請求,判他在自己家鄉的聯邦監獄服刑,讓他離妻兒近一點。

還有,儘管已過了將近二十年,我在今天早上接到一通以前單位裡的祕書打來的電話,他想知道修‧藍博士最近是否有時間參加老員工的聚會,這些員工大多數都退休了。我們在幾星期內就會碰面,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我會張開天線迎接新故事的。

平靜
歐‧哈
就是這個樣子。修‧藍博士確實在那間醫院裡成就了一個奇蹟,藉由實行愛與寬恕,他轉化了那些沒有希望、可以說是被社會拋棄的人們。
那就是愛的力量。

當然,我還是想多了解一些。
完成這本書的初稿之後,我寄給修‧藍博士審閱,希望他能確認內容的正確性。而如果他在精神病院那些年的故事有任何遺漏,我也希望他能補足。
在收到書稿的一星期後,他寫了下面這封電子郵件給我:

喬:
這是一封給你的私人信件,只給你一個人,是我看完《零極限》草稿的回覆。我對草稿還有些建議,但我會留到之後的信件再說。

「你已經做完你該做的了。」莫兒娜語氣平靜地說。

「我已經做完該做的什麼?」我問。

「你已經做完你在夏威夷州立醫院該做的了。」

在一九八七年七月的那個夏日,雖然我感覺到她話裡的果斷,我還是說:「我必須提前兩個星期通知他們。」當然,我並沒有這麼做。我一直沒有去處理,醫院裡也沒人提起。

我再也沒有去醫院,甚至沒有出席醫院為我辦的送別派對,我的朋友只好在我缺席的情況下慶祝了。而送別的禮物則在派對之後送到大我基金會的辦公室。

我珍愛那些在夏威夷州立醫院工作的日子,我愛院區裡的人。不知哪一刻起,我從一個全職心理學家變成那個大家庭的一員。

我一個星期有二十小時是和那裡的工作人員、病患、管理人員、警察,以及院區裡可見與不可見的力量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就這樣過了三年。

在隔離病房、金屬鐐銬、藥物和其他控制病人的形式都是正規且可接受的工作方式時,我人在那裡。
後來隔離病房和金屬鐐銬就這麼不再使用的時候,我也在那裡。到底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沒有人知道。

肢體和語言的暴力衝突也幾乎完全消失,藥物的使用就這麼減少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病人可以不用戴手銬腳鐐、也不需要醫生證明,就可以到單位外面去從事休閒活動和工作了。

不知不覺間,院區從瘋狂、緊張,轉變成平靜、安詳。

而長期缺乏人手的情況,也變成人員過剩。

所以我想說清楚,我是院區裡親密、積極的家庭成員之一,而不是個旁觀者。

沒錯,我是沒有提供治療,沒有為病患做心理測驗,不參加員工會議,也不出席病患的個案會議。但是,我確實緊密地參與了院區的運作。

第一個院區內的工作計畫(烤餅乾去賣)開始時,我在場;第一個院區外的活動(洗車)開始時,我在場;第一個院區外的休閒活動計畫開始時,我也在場。

我沒有做一般全職心理學家會做的事,並不是因為我覺得它們沒有用,我只是因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而沒有那麼做。

但是,我會在院區裡散步,和大家一起烤餅乾,一起到院區外慢跑、打網球。

不過我做得更多的是,每個星期在我出發到院區之前、在院區裡面的時候,以及離開院區以後,我都會進行清理,整整持續三年。每天早上、每天傍晚,我都會清理自己內在跟院區有關的一切,而如果我腦子裡浮現跟院區有關的任何事,我也會進行清理。

謝謝你。

我愛你。

「我」的平靜

伊賀列卡拉

我喜歡修‧藍博士這進一步的說明。這不僅展現了修‧藍博士的謙遜,也有助於解釋修‧藍博士受聘於醫院時做過和沒有做的事。

我回信給他,請求他允許我把這封電子郵件加進書裡,以便和你們分享。他回覆了一個我最期待的字:「好」。

我還沒有向這位神奇人物學夠東西。我們決定一起帶領研討會,當然也要合寫這本書,不過至少我現在知道他如何把整間醫院裡的精神疾病罪犯都治好了。他的方法就像他做每件事的方式一樣: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而他在自身下工夫的方法,就是透過簡單的三個字:「我愛你」。

當然,這是你我也都能做到的方法。如果要我為修‧藍博士教授的新版「透過荷歐波諾波諾形成的大我意識」療法總結出幾個步驟,會是像這個樣子:

1.持續地清理
2.對朝你而來的靈感和機會採取行動
3.繼續清理

就是這麼簡單。這也許是有史以來到達成功最短、阻礙最少的路,也可能是到達零的狀態最直接的途徑。而這一切的開始與結束都是一句神奇的「我愛你」。

這是進入零極限區域的路。

是的,就是「我愛你」。

真實故事

許多參加晚宴和「彰顯週末」靈修活動的人都有了突破。在這一章裡,你將讀到他們的真實故事,然後你會明白荷歐波諾波諾這個療法的力量。

我尋覓氣喘療法尋覓了一輩子,終於結束了……

在一個不可思議的晚上——二○○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困擾我五十多年的氣喘和過敏症狀,忽然神奇地停止了。

那一天稍早,當我正輕鬆地吃著德州風味的墨西哥午餐時,我感覺內在有一陣「胎動」。喔,那感覺非常奇妙,好像有什麼事正在發生,而我正在被治療。一陣愛的波浪淹沒了我,之後我繼續吃午餐。

那天晚上,飯店會議廳的空氣中充滿電流,那是一種無法解釋的興奮在沸騰。修‧藍博士,也就是主講人,最後和我坐在同一桌。用餐到一半時,我告訴他一次氣喘發作的經驗,稍後他就把這個用來當作他談話的開頭。

我對於夏威夷民俗療法「胡那」的靈性療癒模式很熟悉,但對於修‧藍博士詳細說明的那個療法,其核心的治療與寬恕的方法與哲學並不了解。修‧藍博士告訴我們,他正在清理出席晚宴的每一個人——透過讀我們的名字,得到清明,與我們合一。怎麼做到的?他是透過表達對每個人的愛,透過請求原諒——原諒他和他的祖先在過去或現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我們及我們的祖先所做過的錯誤行為,這個請求原諒的範圍一路回溯到微生物時代。哇!要清理可真多——如此一來,他和我們就可以回到存在於神性裡的真實關係。

隔天奇蹟就開始展現了。我跟我的良師益友和他妻子約了吃午餐——雖然我從外地來,也不曾和他們親自見過面。我必須走過好幾個街區才到得了那間餐廳,然而我發現我在這段路程中居然完全不需要使用氣喘吸入器,那是最不尋常的第一個徵兆。他們說我停車的地方距離餐廳非常遠,我告訴他們也許我已經沒有氣喘了,感覺起來似乎是這樣。

當天傍晚,我很榮幸地可以跟修‧藍博士共進晚餐。我們談到荷歐波諾波諾的療癒,也談到既然我現在已經體驗過了它對我的氣喘病所展現的力量,那麼我就可以去幫助有同樣問題的人。修‧藍博士也提到飯前喝水很重要,這樣可以沖掉毒素,也可以讓家庭環境擺脫雜亂。嗯哼!

而且,原來最好的結果還可以變得更好。六個月過去了,雖然期間我得了支氣管炎,但是不用吃藥就復原了。我再也沒有發出喘息聲,也不再需要吸入器或任何一種氣喘藥物。從那時候開始,我可以在家跟貓咪、小狗、小鳥共處好幾個小時沒問題,不會發出喘息聲,也不需要吸入器。我肺部的聲音跟鈴聲一樣清晰,而這是這輩子第一次,我可以深深地、徹底地呼吸。哇!

修‧藍博士,雖然你不把這個叫作治療,也不稱你自己為治療師,而且你會說這是宇宙和我的靈魂做到的,我還是要謝謝你。也謝謝喬‧維泰利跟我們分享修‧藍博士,以及那個神奇的療癒之夜!我永遠感激!

瑪莎‧史尼

零極限基本原則

1.你對正在發生的事一點頭緒也沒有
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要知道在你身上和你周圍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就是現在,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和大腦正在自我調整。無數不可見的信號在空中傳遞,從無線電波到思想形態,而這一切你完全無法有意識地感應到。你的確正在共同創造你自己的實相,但這一切都是無意識地發生,你的意識並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一直正面思考,卻依然窮困潦倒。你的意識並不是真正的創造者。

2.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
很顯然地,如果你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你當然也無法控制一切。認為你可以讓這世界遵照你的命令,只是一種滿足小我的追求。既然你的小我無法完全看透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那麼讓小我來決定什麼對你最好顯然是不智的。你可以選擇,但是你無法控制。你可以用你的意識開始去選擇你想經歷的事,但是你必須放下,不去管它是否會實現,或怎麼實現、何時實現。臣服才是關鍵。

3.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
無論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什麼,無論它是怎麼來的,都需要你去療癒,只因為它現在出現在你的感知範圍內。也就是說,如果你感覺得到,你就能治癒它;如果你在別人身上看到它,而這讓你困擾,那你就要療癒它。或者就像歐普拉曾經說過的(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因為你有,所以你看得出來。」你也許不明白為什麼那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或那是怎麼發生的,但你現在可以放下,因為你已經覺察到了。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清明地去實現你的期望,因為你釋放了淤塞的能量,讓這些能量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

4.你要對所有你經歷到的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並不是你的錯,不過是你的責任。這種個人責任的觀念除了你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之外,也包括出現在你生命裡的其他人所說、所做和所想的一切。如果你對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一切負起完全責任,那麼當別人發生問題時,那也是你的問題。這和第三條原則是相連的——原則三說的就是你可以療癒發生的一切。簡言之,對於你的現狀,你不能怪罪任何人或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負起責任,也就是接受它、擁有它、愛它。你療癒得越多,就越能與本源調和。

5.通往零極限的車票就是說那句「我愛你」
讓你獲得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讓你從療癒到彰顯的通行證,就是那句簡單的「我愛你」。向神性說「我愛你」會清理你內在的一切,這樣你就能體驗當下的奇蹟:零極限。重點就是要愛所有事物,愛這多餘的肥肉、愛這癮頭、愛這問題兒童,或是愛鄰居、伴侶——愛這一切。愛會轉化並釋放阻塞的能量,說「我愛你」,就能經歷到神性,就像說「芝麻開門」一樣。

6.靈感比意念更重要
意念是心智的玩具,靈感則是來自神性的指令。從某一刻起,你會臣服,然後開始傾聽,而不是乞求與等待。意念是小我以受限的觀點,企圖去控制生命;靈感則是從神性接收到訊息,並採取行動。意念發揮作用會帶來成果,靈感發揮作用則會帶來奇蹟。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TAG]閱讀

延伸閱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簡介

★Amazon 5顆星評鑑

★獲選TIME 2009年最佳部落格

★2008年Hyperion 出版社競價簽下本書版權,至今已售出英、美、法、德、日、韓等十六國版權。

★從2008年底簽下本書,到中文版成書間的短短三個月,「禪習慣」的訂閱人數就從兩萬人次攀升至十萬人次,每月平均點閱率也從一百三十六萬衝至將近兩百萬!

永遠有收不完的郵件、減不下來的體重?

事情怎麼做都做不完?

全球熱門部落格TOP 50的格主李奧.巴伯塔,

教你如何以「少」的力量,擺脫忙亂生活的夢魘!

設定限度、去蕪存菁、化繁為簡、全神貫注、養成習慣、從小著手

簡簡單單六大原則,

讓你一邊讀,一邊就想趕快跟著做!

  身處數位化時代,人們彈指間就能輕鬆完成過去可能得曠日費時的工作,但這也意味著永無止盡的電子郵件和排山倒海而來的工作量。生活中資訊嚴重超載,每天每天都有太多的部落格和網站、太多的報章雜誌、太多的電影電視、太多的CD、太多的書……充斥在你我生活之中。

  於是我們永遠活在資訊焦慮中,永遠高度緊張,總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

作者李奧.巴伯塔,不過才幾年前,他一如大多數的標準現代人,工作忙碌但負債累累,不愛運動、愛吃垃圾食物,還是個菸槍,於是導致體重過重、健康亮起紅燈且鮮少有時間與家人相處,每天處於高壓狀態,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忙亂的生活既不快樂也不健康……直到他發現「少」的力量!


  作者以其親身經歷,自創出簡單生活小撇步,藉由設定限度、去蕪存菁、化繁為簡、全神貫注、養成習慣、從小著手等六大原則,落實在如收發電子郵件、上網、減肥、運動、歸檔、環境整理等日常生活細瑣中。短短幾年,他達成一項又一項的生活改造目標:

◆以慢跑為樂

◆養成早起的習慣

◆開始健康飲食

◆順利還清債務

◆減了二十公斤的體重

◆整頓家中不必要的雜物

◆存到人生第一筆急難基金

◆在家創業

◆成功經營部落格

◆寫了兩本暢銷電子書

  一年半前,他成立了「禪習慣」部落格,忠實記錄他身體力行的過程。不到半年,「禪習慣」躍居全球熱門部落格前五十名,超過兩萬人訂閱,平均每月點閱率超過一百三十六萬次。

  這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少」的力量。

  此書是巴伯塔親身實踐的精華薈萃,完整闡述了這套簡潔、實用而且絕對有效的幸福生活法則,能引領你放慢人生步伐,朝向身心健康的全人生邁進!

  簡單、容易執行,且確實有效!

  能有本書讓我轉變如此之迅速,實在是件好事!

本書特色

  作者文字簡潔,內容貼近你我日常生活,且實踐的方法簡單易懂,讓人覺得自己也絕對做得到,忍不住想要趕快跟著做!


作者簡介

李奧.巴伯塔(Leo Babauta)

  李奧.巴伯塔現居關島,擁有六個孩子,是個作家,也是個素食主義者。作者在一年半前成立「禪習慣」部落格,忠實記錄他如何利用少的力量,達成自我目標、健康養生和簡單幸福生活的歷程。不到半年,「禪習慣」躍居全球熱門部落格前五十名,超過兩萬人訂閱,且平均每月點閱率超過一百三十六萬次。作者部落格:zenhabits.net


譯者簡介

詹惟婷

  夏末秋初出生的台南人,以Mimi之名遊走四方。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英國金匠大學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所碩士。迷醉於文字遊戲,當一種語言透過自己變幻為另外一種符碼,會有種小宇宙自在我心的快感:夜深人靜,只剩下我的鍵盤聲。翻譯作品包括《亡命遊戲》。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部分:原則
1. 為何少才是力量
2. 設限的藝術
3. 去蕪存菁,化繁為簡
4. 集中火力
5. 養成新習慣,運用「力量挑戰」
6. 從小著手

第二部分:實踐
7. 簡化目標與計畫
8. 簡化任務
9. 簡化時間管理
10. 簡單管理電子郵件
11. 減少無意義的上網,輕鬆戒除網路癮
12. 輕鬆歸檔
13. 減少許諾
14. 簡單的每日例行活動
15. 整頓工作環境
16. 放慢腳步
17. 輕鬆維持健康苗條
18. 找到動力

致謝

內容連載

【摘文1】前言

回首過去,我們身處人類有史以來步調最為快速的年代,也是人類面臨最多資訊量與工作量的年代,從電子郵件到該讀、該看的東西,生活對我們有諸多要求,使人壓力重重。

對許多現代人而言,工作就是一連串的電子郵件、新聞與指令,加上不間斷的電話、即時訊息、報告、筆記和檔案。一天的開端往往始於滿載的信箱,又終於同樣爆滿的信箱;每封信都代表了一個要求,要我們提供訊息,或者要我們完成壓根兒沒有時間執行的任務。我們只得囫圇吞棗,全然不知該如何控制資訊的流量。

這不僅帶來偌大的壓力,也很浪費時間。如果我們能停下腳步思考,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我們要的生活。

鬧中取靜

面臨過多的資訊與過重的工作量,我們有什麼別的選擇?難道我們非得追隨盧梭的腳步,在樹林中蓋間小屋,離群索居,才能逃離現代社會與科技?

我在此提出折衷辦法:我們依舊可以享受無邊際的資訊,依舊可以在想要的時候與人即時溝通,依舊可以利用科技來提高工作效率,但我們擁有自由,可選擇想要消化的訊息以及想要做的事。那是種更為簡單的生活,但同時,我們仍然可以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

其中的訣竅便是限制資訊量與工作量,要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要什麼都想掌握。想像一種生活:工作日頗為輕鬆,壓力指數很低,你能夠專注於手頭的工作。試想,你只挑幾件差事作,但因為經過選擇,所以每一項都能達到最高的完成度,發揮最大的效用。如此一來,你既能達成重大目標,又不必忍受同時間什麼都得做的壓力。

這聽來或許太過理想,但絕對是可行的。我就做到了,只要能利用一個非常容易運作的系統。

一切的一切,其實都關乎選擇。

簡化

我衷心相信簡化的力量。當我簡化了我的生活,我能得到更棒的人生,因為我減少了雜務,專心享受我熱愛的事物;人只要減少雜務,就能夠專注。又比方說寫作,只要我能減少贅字,用最精簡的文字傳達中心思想,我的創作就能更有力道。

簡化在不同的脈絡下有諸多不同的詮釋。某些時候,簡化代表回頭去使用未加工的天然建材而非工業製成品;什麼都自行建造、製作而不直接購買。儘管我也很喜歡這種詮釋,但我所追求的簡化在於我所做事情的簡單:做得少,而非更多,但成就更多,因為我選擇有方。

簡化說到底就是二個步驟:

1. 懂得去蕪存菁
2. 捨棄枝微末節

本書中,我們會討論這二個步驟如何實踐在工作與生活的各個層面,但我們會一直回到這二個概念:專注於要點、排除其餘次要的東西。

這能讓你更快樂、更輕鬆,或許還會出人意表地讓你更有生產力。

我的親身體驗

不過才幾年前的我,是個負債累累,工作滿檔,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寥寥可數,每天壓力指數都幾近破表的人;我不僅體重過重,健康亮起紅燈,每天都吃油炸及重口味的食物,而且我不運動,還是個菸槍。我不滿意工作現況,覺得步調過快但又不知何去何從;我的生活繁雜,根本沒有時間從事我熱愛的活動。
因此,我作了個抉擇:我決定簡化一切,我要積極地改變自己,就從戒菸開始──專心一志,唯在戒菸。我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這個目標上,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專注讓我得以跨越戒菸初期的種種障礙,過去我一而再、再而三嘗試卻都無法跨越的障礙。

成功戒菸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讓我繼續挑戰新的目標與習慣,我運用同樣的方法:把所有心神專注在一個挑戰上,種種障礙竟自然而然地化解了。集中精力,一次專心追求一個目標──我稱之為「唯一目標」(One Goal)──而非企圖同時間完成多項挑戰。

透過這種方法,在過去幾年間,我分別達成以下事項:

1. 以慢跑為樂
2. 開始健康飲食
3. 變得有條理且產能高
4. 受訓參加二次馬拉松
5. 從事二份工作,薪水加倍
6. 成為早起的鳥兒(我通常清晨四點起床)
7. 開始吃素
8. 參加二次鐵人三項全能賽
9. 成功經營部落格「禪習慣」(Zen Habits)
10. 順利還清債務
11. 存到人生第一筆急難基金
12. 簡化我的生活
13. 整頓家中不必要的雜物
14. 減掉近二十公斤的體重
15. 寫了二本暢銷電子書
16. 完成首部創作小說的初稿
17. 辭去工作,在家自行創業
18. 成功經營第二個部落格「寫以致用」(Write To Done),以作家為主要讀者群
19. 出版本書

與此同時,我還有時間當六個可愛孩子的爸。

這些聽來負荷很重,但是我循序漸進,一次一小步,便順利通過以上所有難關。再一次,我依循的仍是「唯一目標」的原則,即一次只致力於一個目標,而且將所有心神氣力都投注在那上頭。

我的部落格「禪習慣」記錄了我達成以上目標的過程,現在,「禪習慣」成了世界上前五十大部落格,訂閱人數超過六萬人,每月點閱率達二百萬人次。許多讀者都問,照道理我跟其他人一樣,一天就只有這麼多個小時,為何我有辦法完成這麼多事情?我的答案是:關鍵就在於懂得設定限度,以及去蕪存菁。

輕鬆提高產能的六大原則

本書第一部分羅列出「少的力量」的六大指導原則,幫助你如何在維持簡單生活的同時,將生產力提到最高。以下少的力量法則將在本書中反覆出現:

1. 設定限度
2. 去蕪存菁
3. 化繁為簡
4. 集中火力
5. 養成習慣
6. 從小著手

本書的第二部分,少的力量的實踐,我們將討論上述原則如何落實在從工作到個人生活等各個關鍵領域。

本書能為你做些什麼

首先,且讓我說明這本書不能為你做什麼:它不能教你怎麼寫出一本小說,不能教你跑馬拉松,也不能教你戒菸的步驟。這本書不是那種照著做就不會出錯的操作手冊。它是要教你簡化的藝術,教你專注要務;它是要告訴你如何做得越少,卻能完成更多;告訴你如何專注,並藉此達到任何你想完成的目標。
本書關乎質,而不在於量。

書中的各個章節都在教你如何專注於少量事物上,並將藉由專注而產生的強大力量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讀完本書,你將學會簡化的哲學,懂得如何減少手頭的工作、企畫案、情報和資訊量,以及如何減少生活中多餘累贅的東西,好減輕壓力,提高產能。你將發現簡化的力量如此強大,也將了解如何藉此一次完成一個目標。

不論你在哪裡工作,都將創造出更為平靜穩定的工作氣氛與環境。

這是本關於「少」的書,關於「少」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多少轉變。

書中內容並不抽象,它提供非常實用的建議,教你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少的概念。

【摘文2】為何少才是力量?

我們活在一個普遍認為數大便是美的世界,我們想要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與車子,擁有更多衣服、家具和各式物品;我們需要更龐大的購物中心,而非過去的小商店;我們的消費量變高、生產量變大,要處理的事情也比以往都來得多。

然而,凡事總有極限,我們只能消費這麼多,也只能做這麼多事情;每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一旦到達生產量的極限,我們便無法處理更多事情。很多人把這些極限視作問題,一些人則將之視為挑戰:我還能不能擠出更多時間?要是我能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學習提高生產力,我是否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

不斷嘗試提高工作量的問題在於,最終不一定帶來最佳結果,完成大量的事情並不表示你做的事都有意義。事實上,那只不過是亂槍打鳥,就像賭輪盤一樣:做那麼多的事,其中總有一、二次能讓你矇到好運。

人生不該是這樣的。做更多的事情表示你極可能做了很多無關緊要的小事,但同時卻又工作超量,飽受壓力的折磨。

想像有二名記者,其中一名決定每週都要寫出大量的報導,另一名則決定只寫一篇。第一位記者每週要寫出三十篇報導,於是瘋狂蒐集大量資訊,即使其中多數訊息都只勉強和有趣沾上邊,他仍努力將其迅速地寫成內容有限的短篇報導,雖然都沒有引起話題。他的上司很滿意他的工作量,給予這名記者口頭獎勵。
第二位記者則想,要是他這週只寫一則報導,那他最好能把故事寫得有聲有色。於是他花了半天的時間查資料、想點子,直到他找到一個絕對會造成轟動、讓他贏得獎項的故事。接著,他花了二天的時間研究故事背景資料,又花了幾天撰稿,並仔細檢查內容正確與否。

猜猜看後續如何?結果這則故事不單單成了當週最佳報導,廣受讀者好評,還贏得了獎項,讓他獲得升遷的機會以及遠播的聲譽。以這篇報導為起點,再加上其他同樣優質的故事,這名記者就能建立起他的事業。第一位記者只想要衝高量,能夠立即見效就好,而第二位記者專心處理少量工作,卻獲得了更多、更長遠的回報。

這,就是少的力量。

【摘文3】簡單管理電子郵件

對許多人而言,收發電子郵件成了標準工作模式之一。我們活在收件匣裡,不管是與親朋好友的聯繫,或者是完成企畫,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透過電子郵件來達成。

不幸地,便捷的電子郵件卻失控了,妨礙我們完成重要的任務,威脅要奪走生活的主權。

除了活在收件匣,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把花在電子郵件上的時間壓到最低,透過設限來提高收發郵件的效率,接著清空收件匣,成為電子郵件大師。

只要懂得設定限度,養成簡單的規則與習慣,學習更迅速地處理電子郵件,你就可以擁有上段所述的生活,既能擺脫電子郵件的糾纏,又能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上,比方說你的「唯一目標」、三項重要企畫或是你的「最要務」。

要脫離電子郵件無邊苦海,你得應用少的力量,透過簡化與設限,讓電子郵件成為你的好幫手。

◆限制收件匣的數量

你有多少種取得資訊的方法?有些人擁有多達六種通訊方式,包括簡訊、語音留言、書面文件、郵件、部落格留言、來自不同網站的訊息(像是MySpace、Facebook、AOL等等)。以上全是不同型式的收件匣,每個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整理。儘管是永無止盡,但這不表示非得讓人精疲力竭、壓力沉重。

想要輕鬆管理資訊,讓它們的存在不妨礙產能,你得先從減少收件匣的數量開始。以下是刪減的方法:

1. 列出所有接受資訊的方式
一開始你可能會漏掉一些,但只要記起沒列出的地方,就將之加入清單。所列出的資訊接收方式,應該包括所有類比與數位資訊,也就是書面文件和電腦。

2. 評估每個收件匣的價值
有時候我們持續使用某些收件匣,但其實它們對你的生活早已毫無價值,只不過是另一個不經思考的習慣。

3. 合併或者刪除收件匣
有些東西若已失去價值,請考慮將它從你的生活中剔除,先試試看,自己能否持續一個星期沒有它。剔除後剩下的東西,請試著將不同管道的資訊合併在一個收件匣。總之,收件匣越少越好,可以的話,請刪到剩下四至七個收件匣,只有一到二個更好。

◆限制收發信的時間

如果電子郵件占據你大部分的時間,或者一天當中老是不斷到信箱檢查有無新郵件,那麼你多半沒有辦法完成太多正事。請痛下決心,只在固定的時候收發信,除此之外,絕不開啟電子信箱,如此一來,你才有時間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建議你預先設定收信的次數及時間,以下是一些小祕訣:

.每日收信次數
每個人一天收信的次數,其實和工作性質有關。理想狀態是一天只收一次信,如此電子郵件的干擾相當低,處理郵件的方法也可以很有效率。

.最佳收信時間
我發現,如果一天收二次信,上午十點和下午四點是很好的選擇,因為你可以在上午的中段收信,知道自己有沒有緊急信件,也為自己在下班前,留有足夠的時間處理信件。

.不在一日之初
一個常見的產能訣竅,就是不在一大早收電子郵件,我認為這是相當中肯的建議。早上收信,就是放任電子郵件決定接下來的行程,而非自行決定當天要處理的最要務,你於是讓自己處於被郵件纏身、無法脫困的危險之中。

.關閉提示功能
提示只會干擾正在進行的工作,打亂行程,讓你脫離自己的步調,反而跟著那個突然想要寫信給你的人的腳步走。

.如何堅持到底
你得先把養成這個習慣,看作這一、二周的優先事項。把規則寫下來貼在牆上:「只在上午十點和下午四點收信!」(或者是任何你選擇的時間)。每當想要收信的念頭浮現,停下動作,深呼吸,然後重新專注在手上的工作。回報是什麼呢?你能完成更多事情。

◆減少接收的信件量

管理電子信箱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信件進入收件匣。以下是減少信件量的有效方法:

1. 垃圾郵件
我很推薦Gmail,因為它具備最強大的垃圾郵件過濾功能。

2. 系統通知信
我經常收到各種常用系統自動發送的通知信,像是亞馬遜書店、WordPress部落格、PayPal金流服務等等。我於是設定了過濾功能(也就是Mail.app或者Outlook等收信軟體中的「規則」),系統會依照設定,自動把信件置入特定資料匣並標示已讀,或者直接丟入垃圾桶。

3. 批次工作
一天下來,我總會收到一些需要後續動作的郵件,但都只是小動作,大約只需十至十五秒的時間。 所以我設定了一個過濾功能,把它們全部都轉到「批次」資料匣,固定一天處理一次。

4. 轉寄信
如果你有那種喜歡寄各種轉寄信和你分享的親朋好友,請寫信告訴他們,你收到的信件過多,正企圖減少收件量;就說很感激他們想到你,但婉謝他們的好意,你不想再收到這類訊息。

5. 公諸於世 減少郵件的最佳策略之一,便是事先預防,讓眾人知道,你不想收到某類信件,並且告訴他們,哪裡可以取得常見問題的答案。

◆清空收件匣

經過上面的步驟,現在只有重要的信件會進到收件匣,問題在於,該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清空它。只要使用下面方法,你都應該要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清空整個收件匣。

1. 暫存資料匣
如果你的信箱很滿,有上百甚至是上千封信,請先開一個名為「待歸檔」的暫存資料匣,把收件匣的信件全部暫時存放在裡面,之後再找時間處理,每次處理時間約半小時,陸續歸檔直到全部清空。

2. 外部工作清單
很多時候,一封信滯留在收件匣內的原因,在於你必須先做完一個動作才能處理它。不要把這類信件放在收件匣,不要把收件匣當成工作清單來用,請將這類藉由信件傳達的工作指示,記錄在你真正的工作清單上。

3. 迅速處理
處理的時候由上往下,一次一封信。開啟每一封郵件,然後立刻作出處置,你可以選擇刪除、歸檔(待日後參閱)、迅速回覆(之後歸檔或刪除)、記錄在工作清單上(之後歸檔或刪除)、立刻執行任務(如果所要求的僅是不到二分鐘的工夫——之後立刻歸檔或刪除)或者轉寄(之後歸檔或刪除)。請注意,不管是哪個選項,郵件只有歸檔或刪除二種命運,不要讓郵件滯留在收件匣內。

4. 不要害怕按下刪除鍵
我們經常會覺得,得要回覆每一封信,但根本不然。請自問,「要是我刪掉這封信,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如果答案沒有那麼糟,那就放膽刪了,然後往下走。不可能每收到一封信就回一封信,只選擇重要的信件回覆即可。

5. 不處理完畢不罷休
一旦開啟收件匣,就要矢志清空它。不要在看過信件之後,還任由它留在收件匣內。

◆惜字如金
想要減少耗費在電子郵件的時間,但又想讓寄出的每封信發揮最大效用,其關鍵就在於撰寫簡潔有力的信件。我限制自己,每封信的內容只能寫五行(這是上限,很多時候我根本用不了五行)。這個限度迫使我寫信簡單扼要,只寫真正想說的話,也有助於大幅縮短寫信所需的時間。



延伸閱讀:
[TAG] book,閱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簡介

★Amazon 5顆星評鑑

★獲選TIME 2009年最佳部落格

★2008年Hyperion 出版社競價簽下本書版權,至今已售出英、美、法、德、日、韓等十六國版權。

★從2008年底簽下本書,到中文版成書間的短短三個月,「禪習慣」的訂閱人數就從兩萬人次攀升至十萬人次,每月平均點閱率也從一百三十六萬衝至將近兩百萬!

永遠有收不完的郵件、減不下來的體重?

事情怎麼做都做不完?

全球熱門部落格TOP 50的格主李奧.巴伯塔,

教你如何以「少」的力量,擺脫忙亂生活的夢魘!

設定限度、去蕪存菁、化繁為簡、全神貫注、養成習慣、從小著手

簡簡單單六大原則,

讓你一邊讀,一邊就想趕快跟著做!

  身處數位化時代,人們彈指間就能輕鬆完成過去可能得曠日費時的工作,但這也意味著永無止盡的電子郵件和排山倒海而來的工作量。生活中資訊嚴重超載,每天每天都有太多的部落格和網站、太多的報章雜誌、太多的電影電視、太多的CD、太多的書……充斥在你我生活之中。

  於是我們永遠活在資訊焦慮中,永遠高度緊張,總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

作者李奧.巴伯塔,不過才幾年前,他一如大多數的標準現代人,工作忙碌但負債累累,不愛運動、愛吃垃圾食物,還是個菸槍,於是導致體重過重、健康亮起紅燈且鮮少有時間與家人相處,每天處於高壓狀態,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忙亂的生活既不快樂也不健康……直到他發現「少」的力量!


  作者以其親身經歷,自創出簡單生活小撇步,藉由設定限度、去蕪存菁、化繁為簡、全神貫注、養成習慣、從小著手等六大原則,落實在如收發電子郵件、上網、減肥、運動、歸檔、環境整理等日常生活細瑣中。短短幾年,他達成一項又一項的生活改造目標:

◆以慢跑為樂

◆養成早起的習慣

◆開始健康飲食

◆順利還清債務

◆減了二十公斤的體重

◆整頓家中不必要的雜物

◆存到人生第一筆急難基金

◆在家創業

◆成功經營部落格

◆寫了兩本暢銷電子書

  一年半前,他成立了「禪習慣」部落格,忠實記錄他身體力行的過程。不到半年,「禪習慣」躍居全球熱門部落格前五十名,超過兩萬人訂閱,平均每月點閱率超過一百三十六萬次。

  這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少」的力量。

  此書是巴伯塔親身實踐的精華薈萃,完整闡述了這套簡潔、實用而且絕對有效的幸福生活法則,能引領你放慢人生步伐,朝向身心健康的全人生邁進!

  簡單、容易執行,且確實有效!

  能有本書讓我轉變如此之迅速,實在是件好事!

本書特色

  作者文字簡潔,內容貼近你我日常生活,且實踐的方法簡單易懂,讓人覺得自己也絕對做得到,忍不住想要趕快跟著做!


作者簡介

李奧.巴伯塔(Leo Babauta)

  李奧.巴伯塔現居關島,擁有六個孩子,是個作家,也是個素食主義者。作者在一年半前成立「禪習慣」部落格,忠實記錄他如何利用少的力量,達成自我目標、健康養生和簡單幸福生活的歷程。不到半年,「禪習慣」躍居全球熱門部落格前五十名,超過兩萬人訂閱,且平均每月點閱率超過一百三十六萬次。作者部落格:zenhabits.net


譯者簡介

詹惟婷

  夏末秋初出生的台南人,以Mimi之名遊走四方。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英國金匠大學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所碩士。迷醉於文字遊戲,當一種語言透過自己變幻為另外一種符碼,會有種小宇宙自在我心的快感:夜深人靜,只剩下我的鍵盤聲。翻譯作品包括《亡命遊戲》。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部分:原則
1. 為何少才是力量
2. 設限的藝術
3. 去蕪存菁,化繁為簡
4. 集中火力
5. 養成新習慣,運用「力量挑戰」
6. 從小著手

第二部分:實踐
7. 簡化目標與計畫
8. 簡化任務
9. 簡化時間管理
10. 簡單管理電子郵件
11. 減少無意義的上網,輕鬆戒除網路癮
12. 輕鬆歸檔
13. 減少許諾
14. 簡單的每日例行活動
15. 整頓工作環境
16. 放慢腳步
17. 輕鬆維持健康苗條
18. 找到動力

致謝

內容連載

【摘文1】前言

回首過去,我們身處人類有史以來步調最為快速的年代,也是人類面臨最多資訊量與工作量的年代,從電子郵件到該讀、該看的東西,生活對我們有諸多要求,使人壓力重重。

對許多現代人而言,工作就是一連串的電子郵件、新聞與指令,加上不間斷的電話、即時訊息、報告、筆記和檔案。一天的開端往往始於滿載的信箱,又終於同樣爆滿的信箱;每封信都代表了一個要求,要我們提供訊息,或者要我們完成壓根兒沒有時間執行的任務。我們只得囫圇吞棗,全然不知該如何控制資訊的流量。

這不僅帶來偌大的壓力,也很浪費時間。如果我們能停下腳步思考,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我們要的生活。

鬧中取靜

面臨過多的資訊與過重的工作量,我們有什麼別的選擇?難道我們非得追隨盧梭的腳步,在樹林中蓋間小屋,離群索居,才能逃離現代社會與科技?

我在此提出折衷辦法:我們依舊可以享受無邊際的資訊,依舊可以在想要的時候與人即時溝通,依舊可以利用科技來提高工作效率,但我們擁有自由,可選擇想要消化的訊息以及想要做的事。那是種更為簡單的生活,但同時,我們仍然可以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

其中的訣竅便是限制資訊量與工作量,要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要什麼都想掌握。想像一種生活:工作日頗為輕鬆,壓力指數很低,你能夠專注於手頭的工作。試想,你只挑幾件差事作,但因為經過選擇,所以每一項都能達到最高的完成度,發揮最大的效用。如此一來,你既能達成重大目標,又不必忍受同時間什麼都得做的壓力。

這聽來或許太過理想,但絕對是可行的。我就做到了,只要能利用一個非常容易運作的系統。

一切的一切,其實都關乎選擇。

簡化

我衷心相信簡化的力量。當我簡化了我的生活,我能得到更棒的人生,因為我減少了雜務,專心享受我熱愛的事物;人只要減少雜務,就能夠專注。又比方說寫作,只要我能減少贅字,用最精簡的文字傳達中心思想,我的創作就能更有力道。

簡化在不同的脈絡下有諸多不同的詮釋。某些時候,簡化代表回頭去使用未加工的天然建材而非工業製成品;什麼都自行建造、製作而不直接購買。儘管我也很喜歡這種詮釋,但我所追求的簡化在於我所做事情的簡單:做得少,而非更多,但成就更多,因為我選擇有方。

簡化說到底就是二個步驟:

1. 懂得去蕪存菁
2. 捨棄枝微末節

本書中,我們會討論這二個步驟如何實踐在工作與生活的各個層面,但我們會一直回到這二個概念:專注於要點、排除其餘次要的東西。

這能讓你更快樂、更輕鬆,或許還會出人意表地讓你更有生產力。

我的親身體驗

不過才幾年前的我,是個負債累累,工作滿檔,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寥寥可數,每天壓力指數都幾近破表的人;我不僅體重過重,健康亮起紅燈,每天都吃油炸及重口味的食物,而且我不運動,還是個菸槍。我不滿意工作現況,覺得步調過快但又不知何去何從;我的生活繁雜,根本沒有時間從事我熱愛的活動。
因此,我作了個抉擇:我決定簡化一切,我要積極地改變自己,就從戒菸開始──專心一志,唯在戒菸。我將所有的心力都放在這個目標上,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專注讓我得以跨越戒菸初期的種種障礙,過去我一而再、再而三嘗試卻都無法跨越的障礙。

成功戒菸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讓我繼續挑戰新的目標與習慣,我運用同樣的方法:把所有心神專注在一個挑戰上,種種障礙竟自然而然地化解了。集中精力,一次專心追求一個目標──我稱之為「唯一目標」(One Goal)──而非企圖同時間完成多項挑戰。

透過這種方法,在過去幾年間,我分別達成以下事項:

1. 以慢跑為樂
2. 開始健康飲食
3. 變得有條理且產能高
4. 受訓參加二次馬拉松
5. 從事二份工作,薪水加倍
6. 成為早起的鳥兒(我通常清晨四點起床)
7. 開始吃素
8. 參加二次鐵人三項全能賽
9. 成功經營部落格「禪習慣」(Zen Habits)
10. 順利還清債務
11. 存到人生第一筆急難基金
12. 簡化我的生活
13. 整頓家中不必要的雜物
14. 減掉近二十公斤的體重
15. 寫了二本暢銷電子書
16. 完成首部創作小說的初稿
17. 辭去工作,在家自行創業
18. 成功經營第二個部落格「寫以致用」(Write To Done),以作家為主要讀者群
19. 出版本書

與此同時,我還有時間當六個可愛孩子的爸。

這些聽來負荷很重,但是我循序漸進,一次一小步,便順利通過以上所有難關。再一次,我依循的仍是「唯一目標」的原則,即一次只致力於一個目標,而且將所有心神氣力都投注在那上頭。

我的部落格「禪習慣」記錄了我達成以上目標的過程,現在,「禪習慣」成了世界上前五十大部落格,訂閱人數超過六萬人,每月點閱率達二百萬人次。許多讀者都問,照道理我跟其他人一樣,一天就只有這麼多個小時,為何我有辦法完成這麼多事情?我的答案是:關鍵就在於懂得設定限度,以及去蕪存菁。

輕鬆提高產能的六大原則

本書第一部分羅列出「少的力量」的六大指導原則,幫助你如何在維持簡單生活的同時,將生產力提到最高。以下少的力量法則將在本書中反覆出現:

1. 設定限度
2. 去蕪存菁
3. 化繁為簡
4. 集中火力
5. 養成習慣
6. 從小著手

本書的第二部分,少的力量的實踐,我們將討論上述原則如何落實在從工作到個人生活等各個關鍵領域。

本書能為你做些什麼

首先,且讓我說明這本書不能為你做什麼:它不能教你怎麼寫出一本小說,不能教你跑馬拉松,也不能教你戒菸的步驟。這本書不是那種照著做就不會出錯的操作手冊。它是要教你簡化的藝術,教你專注要務;它是要告訴你如何做得越少,卻能完成更多;告訴你如何專注,並藉此達到任何你想完成的目標。
本書關乎質,而不在於量。

書中的各個章節都在教你如何專注於少量事物上,並將藉由專注而產生的強大力量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讀完本書,你將學會簡化的哲學,懂得如何減少手頭的工作、企畫案、情報和資訊量,以及如何減少生活中多餘累贅的東西,好減輕壓力,提高產能。你將發現簡化的力量如此強大,也將了解如何藉此一次完成一個目標。

不論你在哪裡工作,都將創造出更為平靜穩定的工作氣氛與環境。

這是本關於「少」的書,關於「少」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多少轉變。

書中內容並不抽象,它提供非常實用的建議,教你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少的概念。

【摘文2】為何少才是力量?

我們活在一個普遍認為數大便是美的世界,我們想要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與車子,擁有更多衣服、家具和各式物品;我們需要更龐大的購物中心,而非過去的小商店;我們的消費量變高、生產量變大,要處理的事情也比以往都來得多。

然而,凡事總有極限,我們只能消費這麼多,也只能做這麼多事情;每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一旦到達生產量的極限,我們便無法處理更多事情。很多人把這些極限視作問題,一些人則將之視為挑戰:我還能不能擠出更多時間?要是我能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學習提高生產力,我是否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

不斷嘗試提高工作量的問題在於,最終不一定帶來最佳結果,完成大量的事情並不表示你做的事都有意義。事實上,那只不過是亂槍打鳥,就像賭輪盤一樣:做那麼多的事,其中總有一、二次能讓你矇到好運。

人生不該是這樣的。做更多的事情表示你極可能做了很多無關緊要的小事,但同時卻又工作超量,飽受壓力的折磨。

想像有二名記者,其中一名決定每週都要寫出大量的報導,另一名則決定只寫一篇。第一位記者每週要寫出三十篇報導,於是瘋狂蒐集大量資訊,即使其中多數訊息都只勉強和有趣沾上邊,他仍努力將其迅速地寫成內容有限的短篇報導,雖然都沒有引起話題。他的上司很滿意他的工作量,給予這名記者口頭獎勵。
第二位記者則想,要是他這週只寫一則報導,那他最好能把故事寫得有聲有色。於是他花了半天的時間查資料、想點子,直到他找到一個絕對會造成轟動、讓他贏得獎項的故事。接著,他花了二天的時間研究故事背景資料,又花了幾天撰稿,並仔細檢查內容正確與否。

猜猜看後續如何?結果這則故事不單單成了當週最佳報導,廣受讀者好評,還贏得了獎項,讓他獲得升遷的機會以及遠播的聲譽。以這篇報導為起點,再加上其他同樣優質的故事,這名記者就能建立起他的事業。第一位記者只想要衝高量,能夠立即見效就好,而第二位記者專心處理少量工作,卻獲得了更多、更長遠的回報。

這,就是少的力量。

【摘文3】簡單管理電子郵件

對許多人而言,收發電子郵件成了標準工作模式之一。我們活在收件匣裡,不管是與親朋好友的聯繫,或者是完成企畫,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透過電子郵件來達成。

不幸地,便捷的電子郵件卻失控了,妨礙我們完成重要的任務,威脅要奪走生活的主權。

除了活在收件匣,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把花在電子郵件上的時間壓到最低,透過設限來提高收發郵件的效率,接著清空收件匣,成為電子郵件大師。

只要懂得設定限度,養成簡單的規則與習慣,學習更迅速地處理電子郵件,你就可以擁有上段所述的生活,既能擺脫電子郵件的糾纏,又能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上,比方說你的「唯一目標」、三項重要企畫或是你的「最要務」。

要脫離電子郵件無邊苦海,你得應用少的力量,透過簡化與設限,讓電子郵件成為你的好幫手。

◆限制收件匣的數量

你有多少種取得資訊的方法?有些人擁有多達六種通訊方式,包括簡訊、語音留言、書面文件、郵件、部落格留言、來自不同網站的訊息(像是MySpace、Facebook、AOL等等)。以上全是不同型式的收件匣,每個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整理。儘管是永無止盡,但這不表示非得讓人精疲力竭、壓力沉重。

想要輕鬆管理資訊,讓它們的存在不妨礙產能,你得先從減少收件匣的數量開始。以下是刪減的方法:

1. 列出所有接受資訊的方式
一開始你可能會漏掉一些,但只要記起沒列出的地方,就將之加入清單。所列出的資訊接收方式,應該包括所有類比與數位資訊,也就是書面文件和電腦。

2. 評估每個收件匣的價值
有時候我們持續使用某些收件匣,但其實它們對你的生活早已毫無價值,只不過是另一個不經思考的習慣。

3. 合併或者刪除收件匣
有些東西若已失去價值,請考慮將它從你的生活中剔除,先試試看,自己能否持續一個星期沒有它。剔除後剩下的東西,請試著將不同管道的資訊合併在一個收件匣。總之,收件匣越少越好,可以的話,請刪到剩下四至七個收件匣,只有一到二個更好。

◆限制收發信的時間

如果電子郵件占據你大部分的時間,或者一天當中老是不斷到信箱檢查有無新郵件,那麼你多半沒有辦法完成太多正事。請痛下決心,只在固定的時候收發信,除此之外,絕不開啟電子信箱,如此一來,你才有時間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建議你預先設定收信的次數及時間,以下是一些小祕訣:

.每日收信次數
每個人一天收信的次數,其實和工作性質有關。理想狀態是一天只收一次信,如此電子郵件的干擾相當低,處理郵件的方法也可以很有效率。

.最佳收信時間
我發現,如果一天收二次信,上午十點和下午四點是很好的選擇,因為你可以在上午的中段收信,知道自己有沒有緊急信件,也為自己在下班前,留有足夠的時間處理信件。

.不在一日之初
一個常見的產能訣竅,就是不在一大早收電子郵件,我認為這是相當中肯的建議。早上收信,就是放任電子郵件決定接下來的行程,而非自行決定當天要處理的最要務,你於是讓自己處於被郵件纏身、無法脫困的危險之中。

.關閉提示功能
提示只會干擾正在進行的工作,打亂行程,讓你脫離自己的步調,反而跟著那個突然想要寫信給你的人的腳步走。

.如何堅持到底
你得先把養成這個習慣,看作這一、二周的優先事項。把規則寫下來貼在牆上:「只在上午十點和下午四點收信!」(或者是任何你選擇的時間)。每當想要收信的念頭浮現,停下動作,深呼吸,然後重新專注在手上的工作。回報是什麼呢?你能完成更多事情。

◆減少接收的信件量

管理電子信箱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信件進入收件匣。以下是減少信件量的有效方法:

1. 垃圾郵件
我很推薦Gmail,因為它具備最強大的垃圾郵件過濾功能。

2. 系統通知信
我經常收到各種常用系統自動發送的通知信,像是亞馬遜書店、WordPress部落格、PayPal金流服務等等。我於是設定了過濾功能(也就是Mail.app或者Outlook等收信軟體中的「規則」),系統會依照設定,自動把信件置入特定資料匣並標示已讀,或者直接丟入垃圾桶。

3. 批次工作
一天下來,我總會收到一些需要後續動作的郵件,但都只是小動作,大約只需十至十五秒的時間。 所以我設定了一個過濾功能,把它們全部都轉到「批次」資料匣,固定一天處理一次。

4. 轉寄信
如果你有那種喜歡寄各種轉寄信和你分享的親朋好友,請寫信告訴他們,你收到的信件過多,正企圖減少收件量;就說很感激他們想到你,但婉謝他們的好意,你不想再收到這類訊息。

5. 公諸於世 減少郵件的最佳策略之一,便是事先預防,讓眾人知道,你不想收到某類信件,並且告訴他們,哪裡可以取得常見問題的答案。

◆清空收件匣

經過上面的步驟,現在只有重要的信件會進到收件匣,問題在於,該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清空它。只要使用下面方法,你都應該要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清空整個收件匣。

1. 暫存資料匣
如果你的信箱很滿,有上百甚至是上千封信,請先開一個名為「待歸檔」的暫存資料匣,把收件匣的信件全部暫時存放在裡面,之後再找時間處理,每次處理時間約半小時,陸續歸檔直到全部清空。

2. 外部工作清單
很多時候,一封信滯留在收件匣內的原因,在於你必須先做完一個動作才能處理它。不要把這類信件放在收件匣,不要把收件匣當成工作清單來用,請將這類藉由信件傳達的工作指示,記錄在你真正的工作清單上。

3. 迅速處理
處理的時候由上往下,一次一封信。開啟每一封郵件,然後立刻作出處置,你可以選擇刪除、歸檔(待日後參閱)、迅速回覆(之後歸檔或刪除)、記錄在工作清單上(之後歸檔或刪除)、立刻執行任務(如果所要求的僅是不到二分鐘的工夫——之後立刻歸檔或刪除)或者轉寄(之後歸檔或刪除)。請注意,不管是哪個選項,郵件只有歸檔或刪除二種命運,不要讓郵件滯留在收件匣內。

4. 不要害怕按下刪除鍵
我們經常會覺得,得要回覆每一封信,但根本不然。請自問,「要是我刪掉這封信,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如果答案沒有那麼糟,那就放膽刪了,然後往下走。不可能每收到一封信就回一封信,只選擇重要的信件回覆即可。

5. 不處理完畢不罷休
一旦開啟收件匣,就要矢志清空它。不要在看過信件之後,還任由它留在收件匣內。

◆惜字如金
想要減少耗費在電子郵件的時間,但又想讓寄出的每封信發揮最大效用,其關鍵就在於撰寫簡潔有力的信件。我限制自己,每封信的內容只能寫五行(這是上限,很多時候我根本用不了五行)。這個限度迫使我寫信簡單扼要,只寫真正想說的話,也有助於大幅縮短寫信所需的時間。



延伸閱讀:
[TAG] book,閱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成的事實我們一定要接受,然後勇敢的去面對,不要認為沒有金錢就一無所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寶庫,因為年長,就有經驗和智能的富有,只有不珍惜自我的人,才會認為自己是一貧如洗。我們所作的業是好是壞, 都深深影響每一個人往後的命運。我們的行為和語言也會影響我們的生命。
作者:派翠克潘、流川美加、蔡虹∕著 出版社:易富文化出版日期:2005年03月15日

【本書特色】
台灣出版界首度集合亞洲地區三位頂尖作者派翠克.潘(台灣)、流川美加(日本)、蔡虹(中國)共同創作《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三位作者利用MSN頻繁交換不同意見,編著成這本具有亞洲觀點的巨著,未來全球的焦點將以亞洲為中心,而這本以亞洲人觀點為出發的作品,將更能滿足現在台灣讀者的需求。
·「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
倘若不想給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遺憾,請在35歲做好本書為您列的33件事!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詳列您在35歲以前一定要做到的33件事,並以三個步驟來區分:
第一步:建立開闊的人生格局
第二步: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清單」
第三步:建立自己的人脈存摺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做個「快樂的人」,詳細列舉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有了這份清單,讓您可以輕鬆汲取台灣、日本、中國成功人士的生命智慧,
把握人生可能與應有的生命方向。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不只寫給還未到35歲的人閱讀,更是寫給現在是35歲或已過35歲的人,一同檢審生命將有或未來的路程上,還能有的變化與方向。
第一步 建立開闊的人生格局
·第1件事: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王國維先生說:「詞以境界為上」。同理,人以風格鮮明為佳。鮮明的個人風格會自動抹掉不利的細節。要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可以利用行銷人常用到的4個P!
1. Product 產品2. Price 價格3. Place 通路4. Promotion宣傳

·第2件事:永遠心向陽光的生活態度
在晦暗不明的黃昏,誰都曾有過頹廢的想法吧!人生其實有很多轉折。說不定轉個彎,下一處就有什麼驚喜。
·第3件事:重新定義「中年」
「人生三十才開始」這句話己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徹底瓦解,有許多人到了五十歲,才找到了人生的新希望! 二十歲沒有實現的夢想,可以到三十歲去做,或者留到四十歲也無妨。
現在五十歲以前都還是青年人呢!
·第4件事:得到「心靈復原力」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心靈復原力」之強弱,比教育、經驗、培訓、人脈等因素更能決定他的成敗!
·第5件事:簡約生活
只有一隻皮箱,就可以隨時出發,往世界的盡頭飛去。不要去積攢那些零碎而無用的家私。傳奇總是沒有年齡、過去、和地域的特徵。
·第6件事:懷抱一個偉大的夢想,緊抓現實的當下
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今日人類的文化與文明發展, 都是來自無數夢想與理念實現的累積。
·第7件事:養成每天讀取新聞的好習慣
世界正以光速向前發展。不關心世界變化的人, 恐怕也無法真正關心自己將去向何方。
·第8件事: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熬夜工作或娛樂,現在常常被形容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言下之意似乎是只有小公務員、小老百姓才會按時上下班,買菜做飯,過著乏味的生活。這是絕對錯誤的導向!
.第9件事:制定自己的 keep fit 計畫
訓練自己體態的輕盈、肢體的柔軟,吃「悅性食物」。你應該像天地間一棵秀麗而挺拔的樹,擁有一種源自內心的力量。
·第10件事:擁有謙沖致和的態度
畢身致力於兩岸和平已故的辜振甫老先生,柔軟的身段包裝著強大的使命感,而他一生奉行的成功格言就是「謙沖致和」。
.第11件事:一定要擁有一次人生的大挫折
無論感情、親情、事業、財務或工作,要相信挫折不是被命運KO,完全擊敗。而是OK,爬起來重新再來,愈挫愈勇。
.第12件事:豐富自身內涵
受歡迎的人總是有健談的口才及多才多藝。準備兩個「保留節目」,豐富自身國學基礎,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13件事:每週三次整理(反省)自身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一位偉大的君子,每天都會利用各種時間反省自己當下在身語意上所犯的錯,及可能傷害到別人的地方,使自己的德行日臻圓融,智慧日益增長。身處在如此紊亂環境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增益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呢?
第二步 建立自已的「人生目標清單」
·第14件事:定下人生的目標清單
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旅行:去到了各處,看到不同的風景;出發的時候你有同伴,中間可能又換了另外的同伴,路上一定會遇到不同的人;有時候你還會停下來,告訴別人你的故事……
·第15件事:對世界懷抱一個希望
這個世界上讓人憂慮的事情太多。即使盡一己之力對於解決問題毫無裨益,但仍應該懷抱希望。就像全球最大非營利企業「慈濟」的開端,只是來自証嚴法師的一個慈悲的「念頭」。
.第16件事:產生令自己有價值的獨門創意
世界每天都在變,產業脈動在變、經濟趨勢在變,連自然災難型式都不斷在變。
怎麼在自己生命黃金時期,產生領先甚至超越善變世局的自我核心價值,其祕密就在能否找到或產生屬於自己的獨門創意。
.第17件事:考幾張證照
未來台灣將會邁向以證照取勝的社會,在你去求職時,除了你的畢業證書之外,多幾張技能檢定的合格證書或執照,絕對會讓你在找工作時如魚得水。
.第18件事:至少進一次大公司
所謂大公司並不是指規模大的公司,而是指各行各業中口碑和風評領先的公司,大公司不一定好,但卻是35歲以前累積工作資歷的重要方法。
.第19件事:為事業而不是為工作奔波
許多人往往在生命的黃金時期為工作、公司或看不見的股票,每天工作超時,體力透支。賺到名片上好看的頭銜、薪資條上的滿足。在老闆大力呼籲投資大戶買進該公司的股票,甚至尾牙請來大明星、送出豪華跑車時,這些在工作上打拼的員工卻同時賣掉了他們的肝臟、心臟、脾、肺、腎等器官的健康,也失去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請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而不是讓自己被工作奴役了。
.第20件事:搞定外語
35歲前搞定外語,不是不可能,只要用對方法就成。國際溝通語言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會講英語是基本的生存核心價值,千萬不要ㄧ拖再拖,或是還要等一個決心,那你就輸了。
.第21件事:保持不間斷的學習律動
台灣的民眾在眾多新聞台與口水節目的「幫助」下,已經越來越膚淺了,每天的資訊管道大部份透過十指(上網)和姆指(看電視),亂七八糟的資訊,夾雜著置入性行銷塞爆價的大腦,弱化你的知識水準與心智年齡,怎麼辦?動起來,讓自己重新開始不斷學習,並且維持學習的律動,高人一等,不難。
.第22件事:擁有屬於自己的金錢規劃
「一個人一生要花多少錢?」這是所有人都感興趣的好話題。最近有人把這個數字計算了出來,說在台北這樣的城市,一對夫婦一生的金錢消耗是七千萬元。聽起來有點嚇人吧,而這個數字只能滿足基本的小康生活。
.第23件事:離群索居十天、一個月
從少年到成年,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父親牽著女兒的手鄭重地交到老公的手裏,一直被穩妥地保護著的感覺的確很好。可是沒有什麼事情是不用付出代價的。你必須一直與人分享浴室、房間的格調、甚至心情,心中莫名鬱悶的時候,也不得不費力解釋或者強顏歡笑,以免最親愛的人為你擔心。
.第24件事:背著背包去走走
大部份的人喜歡跟團出國旅遊,但是,跟團其實對35歲的人是很笨的旅行方式,甚至去的地方不外是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美其名是出國,其實只是搭飛機去另一個地方,住五星級飯店,買一些阿里山,懇丁,甚至九份都買得到的東西罷了。要旅行就背著背包,一個人或三五好友,脫離自己的文化圈,去體會不同的文化和生活。
.第25件事:培養一種自己獨享的趣味
偉大的靈魂也曾隱藏在平凡瑣碎的生活當中。作曲家亞歷山大.伯羅丁在譜寫《伊戈爾王子》的時候,他正在聖彼德堡的軍事醫學院中當化學教授;T. S.愛略特寫出《荒原》的時候還是一個銀行官員,他著裝得體,每天9:35上班,下午5:35下班,每四週有一個星期六加班,與其他人一樣。一天約有八小時人人都在工作,可是八小時以外的時間當你充分地享受個人愛好和趣味,也許最會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你。
.第26件事: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節奏
天氣狀況及植物的種類、一個城市的人文特質、工作的時間等都可能牽動到個人的情緒,最好讓自己生活在「習慣」的舒適環境中。
.第27件事:擁有一個自己的角落
忙忙碌碌的人生當中,總要偶爾抽出一點時間來,躲在自己的角落裏,稍稍地享受一下。
.第28件事:做一次義工
利用幾個月或者一年,不計利害或得失,在另一種勞碌中,體會到心靈的單純與充實。
.第29件事:見一個「夢中人」
你有想見到的人嗎?也許是偶像,或者是某個對你有特殊意義的普通人,這就像有人將去巴黎作為人生目標之一一樣,是一個帶有浪漫色彩的計畫。
第三步建立自已的人脈存摺
.第30件事:只需和少數人保持和諧關係
·第31件事:真的可以說不 如果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你真的得學會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第32件事:對父母許諾必不可少
也許35歲之前你真的幫不了父母什麼忙,那麼更要善於給他們許諾。有許諾也足夠讓他們幸福的了。
·第33件事:結交幾個知己
我想如果我說每個人都應該交一個知己,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吧。已故的武俠小說家古龍說:「朋友就是不分尊卑貴賤、職業高低
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想起來心中含有一絲絲暖意的人。」
延伸閱讀:35X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已成的事實我們一定要接受,然後勇敢的去面對,不要認為沒有金錢就一無所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寶庫,因為年長,就有經驗和智能的富有,只有不珍惜自我的人,才會認為自己是一貧如洗。我們所作的業是好是壞, 都深深影響每一個人往後的命運。我們的行為和語言也會影響我們的生命。
作者:派翠克潘、流川美加、蔡虹∕著 出版社:易富文化出版日期:2005年03月15日

【本書特色】
台灣出版界首度集合亞洲地區三位頂尖作者派翠克.潘(台灣)、流川美加(日本)、蔡虹(中國)共同創作《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三位作者利用MSN頻繁交換不同意見,編著成這本具有亞洲觀點的巨著,未來全球的焦點將以亞洲為中心,而這本以亞洲人觀點為出發的作品,將更能滿足現在台灣讀者的需求。
·「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
倘若不想給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遺憾,請在35歲做好本書為您列的33件事!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詳列您在35歲以前一定要做到的33件事,並以三個步驟來區分:
第一步:建立開闊的人生格局
第二步: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清單」
第三步:建立自己的人脈存摺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做個「快樂的人」,詳細列舉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有了這份清單,讓您可以輕鬆汲取台灣、日本、中國成功人士的生命智慧,
把握人生可能與應有的生命方向。
.《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不只寫給還未到35歲的人閱讀,更是寫給現在是35歲或已過35歲的人,一同檢審生命將有或未來的路程上,還能有的變化與方向。
第一步 建立開闊的人生格局
·第1件事: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王國維先生說:「詞以境界為上」。同理,人以風格鮮明為佳。鮮明的個人風格會自動抹掉不利的細節。要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可以利用行銷人常用到的4個P!
1. Product 產品2. Price 價格3. Place 通路4. Promotion宣傳

·第2件事:永遠心向陽光的生活態度
在晦暗不明的黃昏,誰都曾有過頹廢的想法吧!人生其實有很多轉折。說不定轉個彎,下一處就有什麼驚喜。
·第3件事:重新定義「中年」
「人生三十才開始」這句話己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徹底瓦解,有許多人到了五十歲,才找到了人生的新希望! 二十歲沒有實現的夢想,可以到三十歲去做,或者留到四十歲也無妨。
現在五十歲以前都還是青年人呢!
·第4件事:得到「心靈復原力」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心靈復原力」之強弱,比教育、經驗、培訓、人脈等因素更能決定他的成敗!
·第5件事:簡約生活
只有一隻皮箱,就可以隨時出發,往世界的盡頭飛去。不要去積攢那些零碎而無用的家私。傳奇總是沒有年齡、過去、和地域的特徵。
·第6件事:懷抱一個偉大的夢想,緊抓現實的當下
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今日人類的文化與文明發展, 都是來自無數夢想與理念實現的累積。
·第7件事:養成每天讀取新聞的好習慣
世界正以光速向前發展。不關心世界變化的人, 恐怕也無法真正關心自己將去向何方。
·第8件事: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熬夜工作或娛樂,現在常常被形容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言下之意似乎是只有小公務員、小老百姓才會按時上下班,買菜做飯,過著乏味的生活。這是絕對錯誤的導向!
.第9件事:制定自己的 keep fit 計畫
訓練自己體態的輕盈、肢體的柔軟,吃「悅性食物」。你應該像天地間一棵秀麗而挺拔的樹,擁有一種源自內心的力量。
·第10件事:擁有謙沖致和的態度
畢身致力於兩岸和平已故的辜振甫老先生,柔軟的身段包裝著強大的使命感,而他一生奉行的成功格言就是「謙沖致和」。
.第11件事:一定要擁有一次人生的大挫折
無論感情、親情、事業、財務或工作,要相信挫折不是被命運KO,完全擊敗。而是OK,爬起來重新再來,愈挫愈勇。
.第12件事:豐富自身內涵
受歡迎的人總是有健談的口才及多才多藝。準備兩個「保留節目」,豐富自身國學基礎,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13件事:每週三次整理(反省)自身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一位偉大的君子,每天都會利用各種時間反省自己當下在身語意上所犯的錯,及可能傷害到別人的地方,使自己的德行日臻圓融,智慧日益增長。身處在如此紊亂環境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增益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呢?
第二步 建立自已的「人生目標清單」
·第14件事:定下人生的目標清單
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旅行:去到了各處,看到不同的風景;出發的時候你有同伴,中間可能又換了另外的同伴,路上一定會遇到不同的人;有時候你還會停下來,告訴別人你的故事……
·第15件事:對世界懷抱一個希望
這個世界上讓人憂慮的事情太多。即使盡一己之力對於解決問題毫無裨益,但仍應該懷抱希望。就像全球最大非營利企業「慈濟」的開端,只是來自証嚴法師的一個慈悲的「念頭」。
.第16件事:產生令自己有價值的獨門創意
世界每天都在變,產業脈動在變、經濟趨勢在變,連自然災難型式都不斷在變。
怎麼在自己生命黃金時期,產生領先甚至超越善變世局的自我核心價值,其祕密就在能否找到或產生屬於自己的獨門創意。
.第17件事:考幾張證照
未來台灣將會邁向以證照取勝的社會,在你去求職時,除了你的畢業證書之外,多幾張技能檢定的合格證書或執照,絕對會讓你在找工作時如魚得水。
.第18件事:至少進一次大公司
所謂大公司並不是指規模大的公司,而是指各行各業中口碑和風評領先的公司,大公司不一定好,但卻是35歲以前累積工作資歷的重要方法。
.第19件事:為事業而不是為工作奔波
許多人往往在生命的黃金時期為工作、公司或看不見的股票,每天工作超時,體力透支。賺到名片上好看的頭銜、薪資條上的滿足。在老闆大力呼籲投資大戶買進該公司的股票,甚至尾牙請來大明星、送出豪華跑車時,這些在工作上打拼的員工卻同時賣掉了他們的肝臟、心臟、脾、肺、腎等器官的健康,也失去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請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而不是讓自己被工作奴役了。
.第20件事:搞定外語
35歲前搞定外語,不是不可能,只要用對方法就成。國際溝通語言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會講英語是基本的生存核心價值,千萬不要ㄧ拖再拖,或是還要等一個決心,那你就輸了。
.第21件事:保持不間斷的學習律動
台灣的民眾在眾多新聞台與口水節目的「幫助」下,已經越來越膚淺了,每天的資訊管道大部份透過十指(上網)和姆指(看電視),亂七八糟的資訊,夾雜著置入性行銷塞爆價的大腦,弱化你的知識水準與心智年齡,怎麼辦?動起來,讓自己重新開始不斷學習,並且維持學習的律動,高人一等,不難。
.第22件事:擁有屬於自己的金錢規劃
「一個人一生要花多少錢?」這是所有人都感興趣的好話題。最近有人把這個數字計算了出來,說在台北這樣的城市,一對夫婦一生的金錢消耗是七千萬元。聽起來有點嚇人吧,而這個數字只能滿足基本的小康生活。
.第23件事:離群索居十天、一個月
從少年到成年,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父親牽著女兒的手鄭重地交到老公的手裏,一直被穩妥地保護著的感覺的確很好。可是沒有什麼事情是不用付出代價的。你必須一直與人分享浴室、房間的格調、甚至心情,心中莫名鬱悶的時候,也不得不費力解釋或者強顏歡笑,以免最親愛的人為你擔心。
.第24件事:背著背包去走走
大部份的人喜歡跟團出國旅遊,但是,跟團其實對35歲的人是很笨的旅行方式,甚至去的地方不外是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美其名是出國,其實只是搭飛機去另一個地方,住五星級飯店,買一些阿里山,懇丁,甚至九份都買得到的東西罷了。要旅行就背著背包,一個人或三五好友,脫離自己的文化圈,去體會不同的文化和生活。
.第25件事:培養一種自己獨享的趣味
偉大的靈魂也曾隱藏在平凡瑣碎的生活當中。作曲家亞歷山大.伯羅丁在譜寫《伊戈爾王子》的時候,他正在聖彼德堡的軍事醫學院中當化學教授;T. S.愛略特寫出《荒原》的時候還是一個銀行官員,他著裝得體,每天9:35上班,下午5:35下班,每四週有一個星期六加班,與其他人一樣。一天約有八小時人人都在工作,可是八小時以外的時間當你充分地享受個人愛好和趣味,也許最會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你。
.第26件事: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節奏
天氣狀況及植物的種類、一個城市的人文特質、工作的時間等都可能牽動到個人的情緒,最好讓自己生活在「習慣」的舒適環境中。
.第27件事:擁有一個自己的角落
忙忙碌碌的人生當中,總要偶爾抽出一點時間來,躲在自己的角落裏,稍稍地享受一下。
.第28件事:做一次義工
利用幾個月或者一年,不計利害或得失,在另一種勞碌中,體會到心靈的單純與充實。
.第29件事:見一個「夢中人」
你有想見到的人嗎?也許是偶像,或者是某個對你有特殊意義的普通人,這就像有人將去巴黎作為人生目標之一一樣,是一個帶有浪漫色彩的計畫。
第三步建立自已的人脈存摺
.第30件事:只需和少數人保持和諧關係
·第31件事:真的可以說不 如果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你真的得學會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第32件事:對父母許諾必不可少
也許35歲之前你真的幫不了父母什麼忙,那麼更要善於給他們許諾。有許諾也足夠讓他們幸福的了。
·第33件事:結交幾個知己
我想如果我說每個人都應該交一個知己,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吧。已故的武俠小說家古龍說:「朋友就是不分尊卑貴賤、職業高低
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想起來心中含有一絲絲暖意的人。」
延伸閱讀:35X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在有很多web2.0的管理書籍的網站


延伸閱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在有很多web2.0的管理書籍的網站


延伸閱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棉花糖守則(1):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棉花糖守則(2):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棉花糖守則(3):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棉花糖守則(4):凡事要從長遠來看。一塊錢的倍數累積三十天,會超過五億。
 
棉花糖守則(5):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一定要讓別人想幫助你,並且信任你。要讓別人按照你的話去做,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他們。

棉花糖守則(6):成功看的不是你的過去或現在。當你願意開始去作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時,就是成功的開始。
 
棉花糖守則(7):目標+熱情+行動=平靜

最後要記得: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收穫---只要,你別那麼急著 ......吃掉棉花糖!
博客來書籍館>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 書籍搜尋/介紹/比價 < Findbook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棉花糖守則(1):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棉花糖守則(2):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棉花糖守則(3):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棉花糖守則(4):凡事要從長遠來看。一塊錢的倍數累積三十天,會超過五億。
 
棉花糖守則(5):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一定要讓別人想幫助你,並且信任你。要讓別人按照你的話去做,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他們。

棉花糖守則(6):成功看的不是你的過去或現在。當你願意開始去作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時,就是成功的開始。
 
棉花糖守則(7):目標+熱情+行動=平靜

最後要記得: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收穫---只要,你別那麼急著 ......吃掉棉花糖!
博客來書籍館>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 書籍搜尋/介紹/比價 < Findbook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四屆台北國際書展
書展資訊

●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二館 地址:台北市松廉路三號一樓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三館 地址:台北市松壽路六號一樓

● 展覽日期:2006年2月7日至2月12日,共展出六天

● 展覽時間:

展覽一館
2月7日10:00~18:00及2月8日10:00~13:00,僅限專業人士參觀。
2月8日13:00~18:00及2月9日、2月12日10:00~18:00及2月10日至2月11日10:00~22:00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展覽二館、展覽三館
2月7日至2月8日及2月9日、2月12日10:00~18:00,2月10日至2月11日10:00~22:00一律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四屆台北國際書展
書展資訊

●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二館 地址:台北市松廉路三號一樓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三館 地址:台北市松壽路六號一樓

● 展覽日期:2006年2月7日至2月12日,共展出六天

● 展覽時間:

展覽一館
2月7日10:00~18:00及2月8日10:00~13:00,僅限專業人士參觀。
2月8日13:00~18:00及2月9日、2月12日10:00~18:00及2月10日至2月11日10:00~22:00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展覽二館、展覽三館
2月7日至2月8日及2月9日、2月12日10:00~18:00,2月10日至2月11日10:00~22:00一律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bangdo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